Windows平台缓冲区溢出漏洞检测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7-12页 |
| ·网络安全现状及威胁 | 第7-9页 |
| ·网络攻击对全球经济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 第7-8页 |
| ·网络攻击对国家和地区安全的威胁 | 第8-9页 |
| ·网络攻击的新特点 | 第9页 |
| ·网络威胁的主客观原因 | 第9-10页 |
| ·恶意攻击 | 第9页 |
| ·系统漏洞和“后门” | 第9-10页 |
| ·网络结构隐患 | 第10页 |
| ·缓冲区溢出漏洞 | 第10-11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论文结构及章节安排 | 第11-12页 |
| 第2章 缓冲区溢出漏洞及检测技术研究 | 第12-25页 |
| ·缓冲区溢出原理 | 第12-15页 |
| ·缓冲区溢出原因 | 第12页 |
| ·缓冲区溢出机理 | 第12-15页 |
| ·可能引起缓冲区溢出的库函数 | 第15-17页 |
| ·缓冲区溢出攻击 | 第17-19页 |
| ·缓冲区溢出检测技术及分类 | 第19-24页 |
| ·基于源代码的静态检测技术 | 第20-21页 |
| ·基于目标代码的检测技术 | 第21页 |
| ·基于源代码的动态检测技术 | 第21-22页 |
| ·基于攻击代码不可执行的检测技术 | 第22-23页 |
| ·基于缓冲区溢出攻击代码特征的检测技术 | 第23页 |
| ·现有缓冲区溢出检测技术的总结 | 第23-24页 |
| ·WINDOWS平台缓冲区溢出漏洞检测系统的提出 | 第24-25页 |
| 第3章 系统设计及关键技术 | 第25-46页 |
| ·系统设计目标 | 第25-27页 |
| ·控制台功能定义 | 第25-26页 |
| ·检测代理功能定义 | 第26-27页 |
| ·系统结构设计 | 第27-28页 |
| ·控制台体系结构 | 第27-28页 |
| ·检测代理体系结构 | 第28页 |
|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第28-46页 |
| ·栈溢出/格式化字符串检测模块 | 第28-36页 |
| ·堆溢出检测模块 | 第36-44页 |
| ·溢出信息管理模块 | 第44页 |
| ·通信格式设计 | 第44-46页 |
| 第4章 系统实现技术 | 第46-52页 |
| ·检测代理执行流程 | 第46-47页 |
| ·缓冲区溢出检测模块的实现 | 第47页 |
| ·堆溢出检测的实现 | 第47-49页 |
| ·系统实现中的关键技术 | 第49-52页 |
| ·调试器技术 | 第49-50页 |
| ·异常机制 | 第50-51页 |
| ·溢出异常的信息获取 | 第51-52页 |
| 第5章 系统测试 | 第52-56页 |
| ·测试环境 | 第52页 |
| ·测试用例 | 第52-55页 |
| ·测试结论 | 第55-56页 |
| 第6章 结束语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著情况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