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0页 |
·大豆的起源与进化、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 | 第10-12页 |
·大豆的起源与进化 | 第10页 |
·大豆属植物的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 | 第10-11页 |
·大豆花器性状遗传进化研究概况 | 第11-12页 |
·大豆遗传育种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生育期性状育种概况 | 第12-13页 |
·品质性状育种概况 | 第13页 |
·抗病育种 | 第13-15页 |
·抗虫育种概况 | 第15页 |
·抗逆育种概况 | 第15页 |
·生物技术的育种概况 | 第15-16页 |
·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况 | 第16-19页 |
·大豆杂种优势与亲本之间的关系 | 第16-17页 |
·大豆不育系的研究 | 第17页 |
·大豆开花授粉问题的研究 | 第17-18页 |
·花器性状对杂种优势利用的影响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本实验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大豆花器与产量性状关系的研究 | 第20-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材料 | 第20页 |
·方法 | 第20-21页 |
·部分性状记载标准 | 第2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1-24页 |
·大豆花器性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 第21-23页 |
·花器性状对柱头的逐步回归分析 | 第23-24页 |
·结论 | 第24-25页 |
·讨论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大豆花器性状与农艺性状的遗传研究 | 第26-3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材料 | 第26页 |
·方法 | 第26页 |
·花粉粒大小测量方法 | 第26-27页 |
·统计方法 | 第2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花器性状的遗传变异及广义遗传力分析 | 第27页 |
·花器性状之间的表型相关、遗传相关及环境相关分析 | 第27-28页 |
·花器性状与农艺性状的表型相关及遗传相关分析 | 第28-30页 |
·结论 | 第30-31页 |
·讨论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栽培、半野生和野生大豆花器性状的遗传变异及聚类分析 | 第32-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4页 |
·材料 | 第32页 |
·方法 | 第32-34页 |
·花粉粒观察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7页 |
·栽培、半野生和野生种花器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 | 第34-35页 |
·栽培、半野生和野生种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 | 第35-36页 |
·聚类分析 | 第36-37页 |
·结论 | 第37页 |
·讨论 | 第37-3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6页 |
附录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历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