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绪论 | 第12-17页 |
一、课题背景和选题依据 | 第12-13页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应用价值 | 第13页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7页 |
第一章 银行风险及监管理论概述 | 第17-34页 |
第一节 银行业风险概述 | 第17-22页 |
一、银行业风险的涵义 | 第17-18页 |
二、银行业风险的特征 | 第18-22页 |
(一) 公共性、全局性和系统性 | 第18-20页 |
(二) 脆弱性 | 第20-21页 |
(三) 负外部性 | 第21-22页 |
第二节 银行风险监管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34页 |
一、政府监管市场的一般理论 | 第22-24页 |
(一) 市场失灵的形成与表现 | 第22-23页 |
(二) 政府管制的必要性与适度性 | 第23-24页 |
二、金融监管的公共利益理论 | 第24-25页 |
(一) 政府在金融监管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24页 |
(二) 由政府代表公共利益实施监管 | 第24-25页 |
三、国外银行业典型监管模式分析 | 第25-30页 |
(一) 以美国为代表的严格监管模式 | 第25-26页 |
(二) 以德国为代表的全能银行监管模式 | 第26-28页 |
(三) 跨国银行监管模式 | 第28-30页 |
四、国内对银行监管的研究现状 | 第30-34页 |
(一) 对国外成果的学习和借鉴 | 第30-31页 |
(二) 关于银行业监管主体的热点研究 | 第31-34页 |
第二章 长三角银行异地业务形成的现实背景与风险分析 | 第34-43页 |
第一节 长三角银行异地业务形成的现实背景 | 第34-36页 |
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特征 | 第34-36页 |
(一)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基本框架 | 第34-35页 |
(二) 基本特征 | 第35-36页 |
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银行业务的影响 | 第36页 |
(一) 一体化发展前的银行业务 | 第36页 |
(二) 一体化发展后的银行业务 | 第36页 |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银行异地业务发展现状 | 第36-40页 |
一、业务自由化特征明显 | 第37-38页 |
(一) 内部政策由限制向开放转变 | 第37-38页 |
(二) 由传统的存贷业务向多元化的综合授信转变 | 第38页 |
二、协调机制相对落后 | 第38-39页 |
(一) 银行机构间缺乏信息共享 | 第38-39页 |
(二) 监管机构间缺乏协调联动 | 第39页 |
三、区域管理机构雏形出现 | 第39-40页 |
(一) 区域管理机构出现的背景 | 第39页 |
(二) 区域管理机构的形成 | 第39-40页 |
四、信贷投放呈现沿产业链发展态势 | 第40页 |
第三节 银行异地业务的风险分析 | 第40-43页 |
一、授信叠加风险 | 第40-41页 |
二、信息不对称风险 | 第41页 |
三、标准缺失风险 | 第41-42页 |
四、法规差异风险 | 第42-43页 |
第三章 政府银行监管部门的监管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第43-52页 |
第一节 监管现状 | 第43-48页 |
一、现有的监管组织架构 | 第43-46页 |
(一) 总体框架 | 第43-45页 |
(二) 银监会的组织架构 | 第45-46页 |
二、目前的监管机制 | 第46-48页 |
(一) 市场准入监管 | 第46-47页 |
(二) 日常业务监管 | 第47页 |
(三) 市场退出监管 | 第47-48页 |
第二节 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48-52页 |
一、组织架构不能适应异地监管的需要 | 第48-49页 |
二、监管手段相对滞后 | 第49-51页 |
(一) 现场检查的问题 | 第49-50页 |
(二) 非现场检查不足 | 第50-51页 |
三、缺乏异地监管的法规与制度 | 第51-52页 |
(一) 现有监管法律以规范传统业务为主 | 第51页 |
(二) 新形势下的配套法规不健全 | 第51-52页 |
第四章 完善长三角地区银行业务异地发展风险监管的解决方案 | 第52-62页 |
第一节 建立符合市场发展的监管组织体系 | 第52-57页 |
一、尝试突破现有的属地化监管组织架构 | 第52-56页 |
(一) 在区域内组建更高层次的监管、协调机构 | 第53-55页 |
(二) 在现有框架下,设立专门职能部门负责监管 | 第55-56页 |
二、积极培育中介机构等社会力量作为银行监管的辅助组织 | 第56-57页 |
(一) 市场发展需要社会监管 | 第56页 |
(二) 积极培育社会监管体系 | 第56-57页 |
第二节 采用科学、先进的监管手段 | 第57-60页 |
一、全面建立现场与非现场相结合的监管机制 | 第57-59页 |
(一) 积极开展异地现场检查 | 第57-58页 |
(二) 完善非现场监管体系 | 第58-59页 |
二、运用信息科技手段实施监管 | 第59-60页 |
(一) 现代银行监管的需要 | 第59页 |
(二) 设计思路 | 第59-60页 |
第三节 加快相应的法制建设 | 第60-62页 |
一、政府实施监管的基础 | 第60页 |
二、制定配套法规与制度 | 第60-62页 |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