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格目录 | 第1-10页 |
图片目录 | 第10-12页 |
中文摘要 | 第12-15页 |
英文摘要 | 第15-19页 |
第一章 苦苣苔科植物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 第19-47页 |
1 引言 | 第19-21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1-25页 |
·植物材料 | 第21-22页 |
·试验材料及方法 | 第22-25页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组织培养及快速繁殖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组织解剖学检测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24-2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7页 |
·烟叶唇柱苣苔(C.heterotricha) | 第25-28页 |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不定芽诱导分化的影响 | 第25-27页 |
·不定根的诱导及生长 | 第27-28页 |
·组织解剖学观察 | 第28页 |
·烟叶唇柱苣苔快速繁殖过程 | 第28页 |
·弄岗唇柱苣苔(C.longgangensis) | 第28-33页 |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不定芽诱导分化的影响 | 第28-31页 |
·不定根的诱导及生长 | 第31-32页 |
·组织解剖学观察 | 第32页 |
·弄岗唇柱苣苔快速繁殖过程 | 第32-33页 |
·半蒴苣苔(H.subcapitata) | 第33-37页 |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不定芽诱导分化的影响 | 第33-35页 |
·不定根的诱导及生长 | 第35-36页 |
·组织解剖学观察 | 第36-37页 |
·半蒴苣苔快速繁殖过程 | 第37页 |
4 小结 | 第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7页 |
第二章 苦苣苔科植物离体保存研究 | 第47-76页 |
1 引言 | 第47-49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9-54页 |
·植物材料 | 第49-50页 |
·方法 | 第50-54页 |
·苦苣苔科植物的常温保存及快速繁殖 | 第50页 |
·苦苣苔科植物的缓慢生长保存 | 第50-51页 |
·苦苣苔科植物的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 | 第51-5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4-64页 |
·苦苣苔科植物的常温保存与缓慢生长保存 | 第54-56页 |
·外植体接种时的消毒 | 第54页 |
·培养基和培养及保存条件 | 第54页 |
·生根培养和试管苗移栽 | 第54-55页 |
·苦苣苔科植物的缓慢生长保存 | 第55-56页 |
·苦苣苔科植物的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 | 第56-64页 |
·苦苣苔科植物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程序的优化 | 第56-62页 |
·苦苣苔科植物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程序中关键步骤的确定 | 第62-63页 |
·超低温保存程序对苦苣苔科植物不定芽分化不同天数的适应性研究 | 第63-64页 |
4 小结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第三章 苦苣苔科植物耐阴性研究 | 第76-106页 |
1 引言 | 第76-7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77-80页 |
·植物材料 | 第77-78页 |
·培养条件 | 第77页 |
·扩繁、移栽及试验区环境情况 | 第77-78页 |
·遮荫处理 | 第78页 |
·实验方法 | 第78-80页 |
·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 | 第78-79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79页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79-80页 |
·叶片解剖结构的观测 | 第80页 |
·植株生物量的测定 | 第80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80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80-100页 |
·叶片光合特性的分析 | 第80-89页 |
·光合—光响应曲线的比较 | 第80-84页 |
·光合—日变化比较 | 第84-89页 |
·叶绿素荧光参数比较 | 第89-95页 |
·最大PSII光化学效率(Fv/Fm) | 第89-91页 |
·实际光化学效率(PhiPSII) | 第91-94页 |
·非光化学淬灭(NPQ)和光化学淬灭(qP) | 第94-95页 |
·叶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 | 第95-96页 |
·叶片解剖结构分析 | 第96-98页 |
·不同遮荫处理植株的生物量比较 | 第98-100页 |
·不同遮荫处理下3种苦苣苔各生物量性状的平均表现 | 第98-99页 |
·不同遮荫水平下3种苦苣苔其他生长性状 | 第99-100页 |
4 小结 | 第100-103页 |
·苦苣苔的耐阴能力 | 第100-101页 |
·遮荫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101页 |
·遮荫叶片解剖结构的影响 | 第101-102页 |
·遮荫对生物量的影响 | 第102页 |
·植物的耐阴性指标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文献综述 | 第106-148页 |
1 苦苣苔科植物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 第106-115页 |
·苦苣苔科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 第107-108页 |
·苦苣苔科植物的常规栽培与繁殖 | 第108-110页 |
·盆栽 | 第108-109页 |
·光照 | 第109页 |
·温度 | 第109页 |
·浇水 | 第109页 |
·繁殖 | 第109-110页 |
·苦苣苔科植物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进展 | 第110-115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0-113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13-115页 |
2 植物离体保存方法 | 第115-127页 |
·植物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的研究 | 第115-117页 |
·一般保存 | 第115页 |
·缓慢生长法保存 | 第115-116页 |
·超低温保存 | 第116-117页 |
·超低温保存理论基础 | 第117-119页 |
·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的基本程序及影响因素 | 第119-127页 |
·植物材料的选择 | 第119-120页 |
·预培养(Preculture)或冷锻炼(Oold acclimation) | 第120-122页 |
·装载(Loading) | 第122-123页 |
·脱水(dehydration)或玻璃化(vitrification) | 第123-125页 |
·冷冻(Freezing)和化冻(Thawing) | 第125-126页 |
·去装载(Unloading) | 第126页 |
·活体检测和再培养 | 第126-127页 |
3 植物耐阴性研究进展 | 第127-135页 |
·植物耐阴性及其机理 | 第128-131页 |
·保持光量子最大的吸收能力 | 第128-129页 |
·提高光能利用效率 | 第129-131页 |
·减少能量消耗 | 第131页 |
·叶绿素荧光效应 | 第131-133页 |
·叶绿素荧光的产生过程 | 第131-132页 |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的基本理论 | 第132-133页 |
·国内植物耐阴性研究现状 | 第133-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及待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9-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