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1-3 相关理论研究及概念界定 | 第10-16页 |
1-3-1 欠发达县概念及特征 | 第10-13页 |
1-3-2 增长极理论与特色产业选择 | 第13-15页 |
1-3-3 产业创新理论与特色产业创新 | 第15-16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16页 |
1-5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16-19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5-2 主要内容 | 第16-19页 |
第二章 欠发达县特色产业发展现状 | 第19-27页 |
2-1 欠发达县特色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9-20页 |
2-1-1 当前欠发达县农民增收问题的突出表现 | 第19-20页 |
2-1-2 县域经济发展缓慢,财政增收难 | 第20页 |
2-2 欠发达县特色产业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20-22页 |
2-2-1 产业链建设 | 第20-21页 |
2-2-2 现代化要素引入 | 第21-22页 |
2-2-3 组织结构运行 | 第22页 |
2-3 依靠科技进步是欠发达县实现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 | 第22-23页 |
2-4 以项目为纽带,探索产业创新的机制与体制新模式 | 第23-27页 |
2-4-1 欠发达县特色产业创新机制与体制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2-4-2 以项目为载体,进行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 | 第24-27页 |
第三章 欠发达县特色产业分布特征与产业化经营模式 | 第27-35页 |
3-1 欠发达县特色产业行业分布特征 | 第27-28页 |
3-2 欠发达县特色产业链分析 | 第28-31页 |
3-2-1 欠发达县特色产业链概念及构成 | 第28-30页 |
3-2-2 欠发达县特色产业链特征 | 第30-31页 |
3-3 欠发达县特色产业化组织机理与经营模式分析 | 第31-34页 |
3-3-1 欠发达县特色产业产业化经营内涵 | 第31页 |
3-3-2 欠发达县特色产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特征分析 | 第31-33页 |
3-3-3 欠发达县特色产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欠发达县特色产业创新运行机制研究 | 第35-47页 |
4-1 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 第35-37页 |
4-1-1 项目资金来源与构成 | 第35-36页 |
4-1-2 项目资金的运用 | 第36页 |
4-1-3 创新工作机制,强化资金运行的监督和管理 | 第36-37页 |
4-2 技术支撑机制 | 第37-39页 |
4-2-1 技术依托机制 | 第37-38页 |
4-2-2 技术选择与运行机制 | 第38-39页 |
4-3 技术转化与推广机制 | 第39-45页 |
4-3-1 农户科技需求特点与需求类型 | 第39-42页 |
4-3-2 科技成果向农户转化的制约因素 | 第42-43页 |
4-3-3 面向农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 | 第43-45页 |
4-4 科技服务机制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欠发达县特色产业创新管理体制研究 | 第47-51页 |
5-1 欠发达县特色产业创新管理组织模式 | 第47-48页 |
5-2 欠发达县科技管理部门职能转变 | 第48-50页 |
5-2-1 增强县(市)科技管理部门的造血功能 | 第49页 |
5-2-2 增加、强化科技服务职能 | 第49页 |
5-2-3 建立和完善综合协调组织 | 第49-50页 |
5-3 形成合力,创新产业创新体制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六章 实施专项行动取得成效及经验总结 | 第51-61页 |
6-1 2005—2007 年专项行动实施情况 | 第51-52页 |
6-2 主要成效及经验 | 第52-59页 |
6-2-1 主要成效 | 第52-57页 |
6-2-2 主要经验 | 第57-59页 |
6-3 机制体制创新是依靠科技进步富民强县的有效途径 | 第59-61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61-63页 |
7-1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61页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