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论文--中国政治思想史论文

论董仲舒政治哲学

中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引言第7-9页
第一章 董仲舒政治哲学的形成第9-18页
 一、董仲舒生平概述第9-12页
 二、董仲舒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第12-14页
 三、董仲舒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第14-18页
第二章 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理论基础第18-27页
 一、天道论——政治哲学的信念本体第18-21页
 二、性情论——政治哲学的人性基础第21-23页
 三、天人感应论——政治哲学的框架体系第23-27页
第三章 董仲舒政治哲学的内容体系第27-54页
 一、大一统论——“大一统”的政治系统论第27-31页
 二、君权论——“君权神授”的政治权力论第31-34页
 三、纲常论——“三纲五常”的政治关系论第34-36页
 四、中和论——最高方法论和指导原则第36-39页
 五、德治论——“德主刑辅”的政治手段论第39-42页
 六、常变论——“有常有变”的政治运作论第42-45页
 七、制衡论——政治权力制约论第45-48页
 八、更化论——继乱世必须更化的历史观第48-51页
 九、民本论——“天立王以为民”的政治目标论第51-54页
第四章 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理论特性第54-65页
 一、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神学性第54-57页
 二、董仲舒政治哲学的伦理性第57-58页
 三、董仲舒政治哲学的批判性第58-59页
 四、董仲舒政治哲学的融合性第59-60页
 五、董仲舒政治哲学的进步性第60-65页
第五章 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现实意义第65-72页
 一、董仲舒政治哲学对构建现代政治哲学具有借鉴意义第65-67页
 二、“大一统”是祖国统一、政治稳定、社会和谐的基础第67-69页
 三、建立和谐社会必须德治法治并重第69-72页
结论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5页
致谢第75-7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行政诉讼调解
下一篇:城市化进程中建筑文化本位特征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