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 第1-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进展 | 第11-20页 |
·自然地物方向性热辐射观测实验 | 第11-13页 |
·自然地物方向性热辐射模型的早期研究 | 第13-17页 |
·自然地物方向性热辐射模型的近期的研究发展 | 第17-20页 |
·研究路线 | 第20-21页 |
·论文的目标 | 第20页 |
·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案 | 第20-21页 |
·论文结构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冬小麦冠层方向性热红外辐射观测实验 | 第23-32页 |
·热辐射方向性观测普遍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 第23-24页 |
·实验方案和实施 | 第24-25页 |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 第25-29页 |
·空间采样的修正 | 第25-28页 |
·时间效应的修正 | 第28-29页 |
·该实验方案无法克服的问题和对以后实验的建议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冬小麦生长期的四个特征阶段和分阶段的方向性模型 | 第32-46页 |
·冬小麦的四个特征生长阶段 | 第32-34页 |
·实验观测数据的分析 | 第34-36页 |
·各个时期模型的表达 | 第36-45页 |
·离散时期的模型——离散箱体模型 | 第37-40页 |
·垄行时期的模型——垄行结构模型 | 第40-41页 |
·连续时期的模型——连续模型 | 第41-42页 |
·穗时期的模型 | 第42-45页 |
·本章总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全生长期模型 | 第46-94页 |
·构建全生长期模型的理论论证 | 第46-58页 |
·全生长期模型的基本单元:理念株——其定义和性质 | 第46-48页 |
·Boolean原理在理念株中的应用 | 第48-49页 |
·多棵理念株组成的场景——组合规则和由于组合引发的问题 | 第49-53页 |
·方向孔隙率的计算 | 第53页 |
·冠层内的相互映照的红外辐射 | 第53-58页 |
·全生长期模型的算法设计与实现 | 第58-65页 |
·目标设计 | 第58页 |
·输入参数设计 | 第58-59页 |
·功能模块设计 | 第59-60页 |
·各个功能模块的程序实现 | 第60-65页 |
·全生长期模型的结果分析 | 第65-81页 |
·各个模块的输出结果 | 第65-73页 |
·模型对不同生长期模拟能力的评价 | 第73-81页 |
·验证 | 第81-92页 |
·与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比较分析 | 第81-89页 |
·与实验测量的数据比较分析 | 第89-92页 |
·讨论与结论 | 第92-94页 |
第五章 穗——叶复合模型 | 第94-118页 |
·穗时期模型的构建 | 第94-102页 |
·视场内的组分热辐射特性 | 第95-96页 |
·小麦冠层的几何结构和太阳-目标体-传感器的几何关系 | 第96-101页 |
·模拟小麦冠层的方向亮温 | 第101-102页 |
·模型的结果和分析 | 第102-112页 |
·结果分析 | 第103-109页 |
·各个输入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第109-112页 |
·验证 | 第112-115页 |
·为验证做的实验 | 第112页 |
·验证结果 | 第112-115页 |
·讨论 | 第115-117页 |
·这项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 第115-116页 |
·下一步的工作 | 第116-117页 |
·结论 | 第117-118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118-121页 |
·主要工作 | 第118-119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19页 |
·论文的不足和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9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9-130页 |
致谢 | 第130-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