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8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1-12页 |
·理论依据 | 第12-13页 |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 | 第12页 |
·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 | 第12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2-13页 |
·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国外研究情况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情况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历史现状和优势 | 第18-25页 |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发展历史 | 第18-19页 |
·建国前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发展概况 | 第18页 |
·建国后黑龙江省粮食生产概况 | 第18-19页 |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 第20页 |
·农业结构进行了合理调整 | 第20页 |
·推进了土地流转制度 | 第20页 |
·加大了政策支持 | 第20页 |
·加强了农业基础设施投资 | 第20-21页 |
·进一步实施农业良种化工程 | 第21页 |
·黑龙江省发展粮食生产优势 | 第21-25页 |
·自然优势 | 第21-22页 |
·经济优势 | 第22-25页 |
第三章 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5-37页 |
·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情况分析 | 第25-26页 |
·我国粮食占世界粮食比重 | 第25页 |
·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变化情况 | 第25-26页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26-34页 |
·土地 | 第27-29页 |
·劳动力 | 第29-30页 |
·资本 | 第30-31页 |
·技术 | 第31-32页 |
·制度 | 第32-33页 |
·价格 | 第33页 |
·进出口环境 | 第33-34页 |
·加入WTO后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特殊影响 | 第34-37页 |
·加剧了黑龙江省粮食市场的波动 | 第34页 |
·给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和粮食加工带来一定冲击 | 第34-35页 |
·农业市场体系发育不完善,缩小了政府调控空间 | 第35页 |
·完善了农业市场体系,优化了资源配置 | 第35页 |
·形成了粮食出口市场和进口市场多元化 | 第35-36页 |
·促进了黑龙江省粮食产业结构的调整 | 第36页 |
·有利于引进技术和资金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成本收益分析 | 第37-44页 |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产量变化情况 | 第37-39页 |
·播种面积变化情况 | 第37页 |
·产量变化情况 | 第37-38页 |
·产量构成比例变化情况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黑龙江省主要粮食作物成本收益分析 | 第39-44页 |
·收益情况对比分析 | 第39-40页 |
·经济效益分析 | 第40-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44-56页 |
·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4-49页 |
·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环境恶化 | 第44页 |
·农产品质量还有待提高 | 第44-45页 |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 第45-46页 |
·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矛盾突出 | 第46页 |
·粮食科技整体水平相对落后 | 第46-47页 |
·农业信息技术推广体系较为落后 | 第47页 |
·粮食流通体制不完善 | 第47-48页 |
·龙头企业规模小,农产品加工水平低 | 第48-49页 |
·发展黑龙江省粮食生产的对策及建议 | 第49-56页 |
·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生产技术支撑能力 | 第49-50页 |
·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 第50-51页 |
·要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 | 第51页 |
·依靠科技,提高单产 | 第51页 |
·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培育大型粮食企业 | 第51-52页 |
·完善粮食专项储备制度 | 第52页 |
·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绿色粮食产业 | 第52-53页 |
·提高粮食质量 | 第53页 |
·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 | 第53页 |
·发展外向型粮食产业 | 第53-54页 |
·加大政府对粮食产业的农业保护 | 第54页 |
·强化政策支持能力,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 第54-56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作者简介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