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竞技体育人才“体教结合”培养模式的研究
| 内容提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10页 |
| 1 前言 | 第10-19页 |
| ·选题依据 | 第12-15页 |
| ·文献综述 | 第15-19页 |
| ·国外竟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 第15-16页 |
| ·国内竟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 第16-19页 |
| ·关于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 第16-17页 |
| ·从“体教结合”谈竞技体育人才培养 | 第17-18页 |
| ·从培养体制谈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 第18页 |
| ·关于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 | 第18页 |
| ·关于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其它研究 | 第18-19页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9-20页 |
|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 ·文献资料法 | 第19页 |
| ·比较法 | 第19页 |
| ·访谈法 | 第19页 |
| ·逻辑分析法 | 第19页 |
| ·主要研究概念的界定 | 第19-20页 |
|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20页 |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0-60页 |
| ·国外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 第20-24页 |
| ·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 第24-32页 |
| ·培养方法 | 第24-25页 |
| ·选拔途径 | 第25-26页 |
| ·保障体系 | 第26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26-29页 |
| ·培养效益不高,“成才率”低 | 第27-28页 |
| ·筹资渠道单一,财政难以为继 | 第28页 |
| ·后备队伍萎缩,发展后劲乏力 | 第28-29页 |
| ·社会就业困难,缺乏保障体系 | 第29页 |
| ·产生的原因 | 第29-32页 |
| ·目标定位与价值取向缺失 | 第29-30页 |
| ·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性代价 | 第30页 |
| ·社会转型对培养体制的冲击 | 第30-31页 |
| ·管理模式不适应市场运行机制 | 第31页 |
| ·优势丧失与保障体系不健全 | 第31-32页 |
| ·我国“体教结合”的实践 | 第32-37页 |
| ·我国“体教结合”的发展历程 | 第32-35页 |
| ·我国“体教结合”的成就 | 第35-37页 |
| ·八十年代以前—“院校化模式” | 第35-36页 |
| ·八十年代中期—“洪城模式” | 第36页 |
| ·八十年代以后—“清华模式” | 第36-37页 |
| ·我国“体教结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 第37-41页 |
| ·体育系统“体教结合”遇到的问题 | 第37-39页 |
| ·缺乏以人为本,忽视全面发展 | 第37页 |
| ·注重运动成绩,轻视文化教育 | 第37-38页 |
| ·培养目标狭隘,缺乏学习管理 | 第38-39页 |
| ·读训矛盾突出,人才发展畸形 | 第39页 |
| ·教育系统“体教结合”遇到的问题 | 第39-41页 |
| ·注重文化教育,轻视运动训练 | 第39-40页 |
| ·各地重视不一,发展程度失衡 | 第40页 |
| ·缺乏政策倾斜,后备人才流失 | 第40-41页 |
| ·培养质量不高,办学效益不佳 | 第41页 |
| ·我国“体教结合”问题产生的原因 | 第41-43页 |
| ·体教结合体制不完善 | 第41-42页 |
| ·人才培养效益不明显 | 第42页 |
| ·传统人才观的制约 | 第42-43页 |
| ·举国体制的巨大惯性 | 第43页 |
| ·完善我国“体教结合”的对策 | 第43-56页 |
| ·完善我国中、小学“体教结合”的对策 | 第43-48页 |
| ·有赖于学校重视“体教结合” | 第43-44页 |
| ·有赖于家长支持“体教结合” | 第44-45页 |
| ·有赖于学校完善学、训管理 | 第45-47页 |
| ·科学选材,精心培育 | 第45页 |
| ·文武并重,两手准备 | 第45-46页 |
| ·上下衔接,形成网络 | 第46页 |
| ·理顺层次,逐级培养 | 第46-47页 |
| ·有赖于政策支持“体教结合” | 第47-48页 |
| ·承认运动员的利益主体性 | 第47页 |
| ·制定运动员升学优惠政策 | 第47-48页 |
| ·完善我国大学“体教结合”的对策 | 第48-56页 |
| ·完善大学竞技体育管理机构 | 第48-49页 |
| ·完善大学生运动员的招收 | 第49-50页 |
| ·完善大学运动训练管理 | 第50-51页 |
| ·完善大学运动竞赛管理 | 第51-52页 |
| ·完善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管理 | 第52-53页 |
| ·完善大学生运动员的学籍管理 | 第53-54页 |
| ·完善教练员的选拔竞聘管理 | 第54页 |
| ·完善大学竞技体育筹资渠道 | 第54-55页 |
| ·控制办学规模,提高竞技水平 | 第55-56页 |
| ·完善我国“体教结合”的过程 | 第56-60页 |
| ·第一过程—形变阶段(矛盾期) | 第56-57页 |
| ·变革动力 | 第56-57页 |
| ·过程特点 | 第57页 |
| ·预期结果 | 第57页 |
| ·第二过程—实变阶段(磨合期) | 第57-59页 |
| ·变革动力 | 第57-58页 |
| ·过程特点 | 第58页 |
| ·预期结果 | 第58-59页 |
| ·第三过程—质变阶段(效益期) | 第59-60页 |
| ·发展动力 | 第59页 |
| ·过程特点 | 第59页 |
| ·预期结果 | 第59-60页 |
| 4 结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致谢 | 第66-6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