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中国道德建设的理想图景
导言 | 第1-9页 |
第一章,中国道德建设的逻辑分析 | 第9-40页 |
第一节,前提性的说明 | 第9-16页 |
第二节,中国道德建设的内涵逻辑 | 第16-26页 |
第三节,反思内涵逻辑 | 第26-40页 |
第二章,“底线伦理论”的困惑 | 第40-73页 |
第一节,“底线伦理论”的价值关怀 | 第40-47页 |
第二节,“底线伦理论”的非道德意义 | 第47-53页 |
第三节,个性自由与道德信仰 | 第53-73页 |
第三章,中国道德建设的内在价值 | 第73-98页 |
第一节,从规范到信仰 | 第73-85页 |
第二节,自成目的性 | 第85-91页 |
第三节,乌托邦精神 | 第91-98页 |
第四章,中国道德建设的生活立场 | 第98-130页 |
第一节,马克思的启示 | 第98-110页 |
第二节,道德建设与人的现实生活 | 第110-114页 |
第三节,中国道德建设的生活立场反省 | 第114-130页 |
第五章,有“我”的道德建设 | 第130-159页 |
第一节,道德建设的自我承担 | 第130-141页 |
第二节,主体性的人:道德建设的实质追求 | 第141-150页 |
第三节,道德权利:道德建设的伦理最低值 | 第150-159页 |
结语 | 第159-161页 |
参考文献 | 第161-166页 |
功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6-167页 |
论文摘要(中文) | 第167-170页 |
论文摘要(英文) | 第170-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