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渗滤液在地下环境中的氧化还原分带及污染物的降解机理研究
1 绪论 | 第1-23页 |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垃圾渗滤液的主要成分及污染特点 | 第10-16页 |
·垃圾渗滤液的主要成分 | 第10-13页 |
·垃圾渗滤液污染的特点 | 第13-15页 |
·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特点 | 第15页 |
·受污染土壤的特点 | 第15-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垃圾渗滤液污染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垃圾渗滤液污染国内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19-22页 |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2 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的主要衰减作用 | 第23-39页 |
·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的非生物作用 | 第23-25页 |
·稀释作用 | 第23-24页 |
·吸附和离子交换作用 | 第24页 |
·对流弥散作用 | 第24-25页 |
·地下环境中的生物作用 | 第25-30页 |
·地下环境中的微生物作用 | 第25-26页 |
·微生物和地下环境的相互作用 | 第26-28页 |
·影响降解途径的因素 | 第28-30页 |
·垃圾渗滤液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衰减(实验1) | 第30-37页 |
·实验目的 | 第30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30-31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1-36页 |
·结论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3 顺序氧化还原带形成的理论分析与探讨 | 第39-53页 |
·污染晕中的氧化还原环境 | 第39-44页 |
·电化学测量 | 第40页 |
·H_2浓度 | 第40-41页 |
·氧化还原灵敏性组分 | 第41-42页 |
·挥发性脂肪酸(VFAs) | 第42页 |
·含水层沉积物的特征 | 第42-43页 |
·微生物 | 第43-44页 |
·顺序氧化还原带形成的生物地球化学原理 | 第44-46页 |
·生物地球化学 | 第44页 |
·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 第44-46页 |
·顺序氧化还原带形成的热力学原理 | 第46-49页 |
·地下环境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 第46-48页 |
·顺序氧化还原带中的物质分布特点 | 第48-49页 |
·顺序氧化还原带的划分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4 垃圾渗滤液污染晕在地下环境中的分带现象 | 第53-69页 |
·顺序氧化还原带模拟(实验2) | 第53-59页 |
·实验设计 | 第53-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5-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氧化还原缓冲容量 | 第59-68页 |
·氧化还原缓冲作用 | 第59-60页 |
·氧化容量(OXC)和还原容量(RDC) | 第60-62页 |
·沉积物中铁的氧化还原缓冲作用 | 第62-66页 |
·铁系物对含水层氧化还原缓冲的影响分析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污染物在氧化还原带中的衰减 | 第69-89页 |
·氧化还原带的分解与强化(实验3) | 第69-72页 |
·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物 | 第69-71页 |
·实验设计 | 第71-72页 |
·有机物在氧化还原带中的衰减 | 第72-80页 |
·有机物在不同氧化还原带中的衰减(并联) | 第72-77页 |
·有机物在连续顺序氧化还原带中的衰减(串联) | 第77-80页 |
·重金属的衰减规律 | 第80-87页 |
·重金属在地下环境中的主要衰减作用 | 第80-81页 |
·重金属在不同氧化还原带中的含量(并联) | 第81-85页 |
·重金属在连续顺序氧化还原带中的含量(串联)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6 最终电子受体作用及污染物降解模型 | 第89-101页 |
·污染物和氧化还原灵敏性物质变化模拟(实验4) | 第89-90页 |
·实验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89页 |
·实验装置 | 第89-90页 |
·实验方法 | 第90页 |
·污染物和氧化还原灵敏性物质变化回归模型 | 第90-97页 |
·最终电子受体作用模型 | 第90-94页 |
·污染物在各顺序氧化还原带中的降解模型 | 第94-97页 |
·污染物及氧化还原灵敏性物质分布模拟模型 | 第97-100页 |
·二维氧化还原带绘制 | 第97-98页 |
·污染物和氧化还原灵敏性物质分布 | 第98-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7 氧化还原带的动态发展和演变 | 第101-111页 |
·氧化还原灵敏性物质在时空范围内的变化 | 第101-104页 |
·铁在氧化还原带发展演化过程中的变化 | 第104-106页 |
·顺序氧化还原带的二维发展演化过程 | 第106-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111-115页 |
1 结论 | 第111-113页 |
2 建议 | 第113-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5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5-126页 |
摘要 | 第126-131页 |
ABSTRACT | 第131-139页 |
致谢 | 第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