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导论 | 第12-18页 |
第一章 近百年来晚清新小说研究述评与反思 | 第18-34页 |
一、1949年以前晚清新小说研究述评 | 第18-21页 |
二、1949年后中国大陆晚清新小说研究述评 | 第21-25页 |
三、海外晚清新小说研究述评 | 第25-29页 |
(一) 台湾学者对晚清新小说的研究 | 第25-26页 |
(二) 日本汉学界对晚清新小说的研究 | 第26页 |
(三) 欧美汉学界对晚清新小说的研究 | 第26-29页 |
四、近百年来晚清新小说研究反思 | 第29-32页 |
五、结论:转化与潜流 | 第32-34页 |
第二章 儒家文化与传统小说功用关系的变迁 | 第34-56页 |
一、“大道”与“小道”:史籍定位中的儒家与小说家 | 第34-44页 |
(一) 儒家与小说家在史籍定位结构中的功用差异 | 第34-38页 |
(二) 儒家与小说家内在性精神的一致性 | 第38-43页 |
(三) 小结:定位与功用的变迁 | 第43-44页 |
二、“中心”与“边缘”:日常生活中的儒家经典与传统小说 | 第44-54页 |
(一) 中心与边缘的由来 | 第44-45页 |
(二) 边缘对中心的冲击 | 第45-52页 |
(三) 借用与独立 | 第52-54页 |
三、结论:位移与铺垫 | 第54-56页 |
第三章 “势力”与“效力”:梁启超对小说功用的理论创新 | 第56-69页 |
一、实用主义小说观 | 第57-58页 |
二、对小说功用的理论创新 | 第58-67页 |
(一) “力”、“人道”、“势力”、“效力” | 第60-62页 |
(二) “四力”说 | 第62-64页 |
(三) 效力及其意义 | 第64-65页 |
(四) 对效力的评价 | 第65-67页 |
(五) 在批评史上的意义 | 第67页 |
三、结论:小说实用理论的形成 | 第67-69页 |
第四章 梁启超小说功用观在晚清理论界的回响 | 第69-75页 |
一、实用取向:对“势力说”的继承与发展 | 第69-71页 |
二、审美取向:对“效力说”的否定与矫正 | 第71-73页 |
三、宣泄取向:对历代小说创作动机的探求 | 第73页 |
四、结论:小说功用理论的完善 | 第73-75页 |
第五章 “应用佛学”与梁启超小说功用的理论阐释 | 第75-84页 |
一、梁启超与“应用佛学” | 第75-76页 |
二、“应用佛学”与小说功用 | 第76-82页 |
(一) “心境”:佛学“心境”与小说欣赏体验的沟通“逼出”小说两派分类 | 第77-78页 |
(二) “心力”:佛法“熏”“浸”“刺”“提”与小说阅读感染力的暗合 | 第78-79页 |
(三) “心识”:群治的腐败和改良与小说的社会作用 | 第79-81页 |
(四) “心业”:业力轮回与小说家的责任 | 第81-82页 |
三、结论:“应用佛学”与小说功用的知识背景 | 第82-84页 |
第六章 群学”与“新小说”的民族国家想像 | 第84-97页 |
一、“小说”与“群治”的近代联姻 | 第84-85页 |
二、“群学”范畴的西方思想 | 第85-87页 |
三、“群学”传统“新民”的承传 | 第87-89页 |
四、小说和报刊携手:“新民”理论的演绎与民族国家的想像 | 第89-95页 |
(一) 共时性叙述:写作与传播 | 第89-91页 |
(二) 共主题演绎:新民 | 第91-93页 |
(三) 共目标诉求:民族国家 | 第93页 |
(四) 共文化更新:公德与私德 | 第93-95页 |
五、结论:“群学”与小说功用的“想像”实践 | 第95-97页 |
第七章 儒家“文教”与梁启超新小说的启蒙宣传 | 第97-112页 |
一、梁启超小说宣传思想的变迁 | 第97-102页 |
二、政治小说宣传功用的引进与儒家文教新变 | 第102-107页 |
(一) 中日政治小说的不同功用 | 第102-103页 |
(二) 政治小说在中国的接受语境 | 第103-104页 |
(三) 西学东渐与儒家文教新变 | 第104-107页 |
三、启蒙宣传理念与新小说艺术实践的内在矛盾 | 第107-110页 |
(一) 政治理念先行与小说创作的内在矛盾 | 第108-109页 |
(二) 政治宣传的凸现与小说接受的内在矛盾 | 第109页 |
(三) 政治宣传的演绎与小说文体的内在矛盾 | 第109-110页 |
四、结论:启蒙宣传与晚清新小说的得失 | 第110-112页 |
结语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4页 |
附录表一:儒家与小说家在历代史志目录中的位置 | 第124-125页 |
附录表二:《长兴学设》 | 第125-126页 |
附录三: 梁启超关于小说功用与作用对象层次图 | 第126-127页 |
附录四: 晚清八股取士的废止与晚清新小说的兴起 | 第127-1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3-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