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1-18页 |
·国内外在低温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1-13页 |
·国内外在损伤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评述 | 第13-18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8-20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不同含水率岩样的制备 | 第21-33页 |
·利用气-液双相平衡制备不同含水率岩样的概述 | 第21-23页 |
·气-液双相平衡原理 | 第23-27页 |
·组分、相和相平衡 | 第23-25页 |
·气体组分的分压和分压定律 | 第25-26页 |
·液体的气-液双相平衡 | 第26页 |
·二元溶液的气-液双相平衡 | 第26-27页 |
·制样的物理化学原理 | 第27-28页 |
·不同含水率岩样制备结果分析 | 第28-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不同初始含水率红砂岩冻融循环前后单轴压缩试验研究 | 第33-49页 |
·试样特征及试验设备 | 第33-37页 |
·红砂岩试样特征 | 第33-35页 |
·试验设备 | 第35-36页 |
·试验方法 | 第36-37页 |
·物理性质试验 | 第37-38页 |
·水对红砂岩软化损伤的初步研究 | 第38-42页 |
·冻融循环对红砂岩损伤特性的初步研究 | 第42-45页 |
·不同初始含水状态红砂岩冻融循环过程中损伤特性的初步研究 | 第45-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四章 围压对不同初始含水率红砂岩冻融循环损伤影响的研究 | 第49-72页 |
·试验方案 | 第49页 |
·围压对红砂岩岩石力学特性影响分析 | 第49-59页 |
·围压对红砂岩峰值强度的影响分析 | 第55-56页 |
·围压对红砂岩杨氏模量的影响分析 | 第56-58页 |
·围压影响杨氏模量的机理分析 | 第58-59页 |
·围压对不同初始含水率红砂岩冻融过程中损伤特性的影响分析 | 第59-67页 |
·围压对不同初始含水率红砂岩冻融循环损伤后峰值强度的影响分析 | 第62-63页 |
·围压对不同初始含水率红砂岩冻融循环损伤后杨氏模量的影响分析 | 第63-65页 |
·围压对损伤特性影响机理分析 | 第65-67页 |
·粘聚力和摩擦角的变化分析 | 第67-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不同初始含水率红砂岩冻融循环细观损伤研究 | 第72-98页 |
·试验内容及试验设备 | 第73-76页 |
·试验内容 | 第73-74页 |
·试验设备 | 第74-76页 |
·CT 技术及其原理 | 第76-78页 |
·CT 的一般介绍 | 第76-77页 |
·CT 扫描原理 | 第77-78页 |
·试验过程中物理参数变化分析 | 第78-82页 |
·试验过程中CT 均值的变化及其分析 | 第82-87页 |
·岩样从干燥到有水状态的分析 | 第85-86页 |
·状态2 至状态3 的 CT 均值变化分析 | 第86页 |
·状态1 至状态4 的 CT 均值变化分析 | 第86-87页 |
·试验过程中扫描层面内密度迁移及其CT 图像分析 | 第87-93页 |
·密度迁移的概念 | 第87-88页 |
·结果分析 | 第88-93页 |
·不同初始含水率红砂岩冻融循环损伤扩展的本构关系 | 第93-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展望 | 第98-101页 |
·主要结论 | 第98-100页 |
·本文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 第100页 |
·今后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10页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统计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