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5页 |
英文摘要 | 第15-35页 |
英文缩略词索引 | 第35-38页 |
正文 | 第38-96页 |
第一章 子痫前期胎盘床滋养细胞浸润及螺旋小动脉变化的研究 | 第38-56页 |
前言 | 第38-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1.研究对象和分组 | 第39页 |
2.主要试剂和主要仪器 | 第39-40页 |
·HE染色主要试剂 | 第39页 |
·免疫组化主要试剂 | 第39页 |
·HE染色及免疫组化主要仪器 | 第39-40页 |
3.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标本的收集和处理 | 第40页 |
·HE染色主要步骤 | 第40页 |
·hPL免疫组化具体步骤 | 第40-41页 |
·CD34免疫组化具体步骤 | 第41页 |
4.结果判断 | 第41-42页 |
·胎盘床滋养细胞浸润深度的判断标准 | 第41页 |
·胎盘床滋养细胞浸润密度的判断标准 | 第41页 |
·胎盘着床深度的比较 | 第41-42页 |
·胎盘床底蜕膜及子宫浅肌层螺旋动脉变化的比较 | 第42页 |
·胎盘床微血管密度(MVD)的观察 | 第42页 |
·生理性变化和病理变化的参考标准 | 第42页 |
5.统计学分析 | 第42页 |
结果 | 第42-48页 |
1.各组产妇滋养细胞浸润胎盘床深度及密度的比较 | 第42-45页 |
·滋养细胞浸润胎盘床底蜕膜及子宫浅肌层的深度比较 | 第42-44页 |
·滋养细胞浸润胎盘床底蜕膜及子宫浅肌层密度的比较 | 第44-45页 |
·胎盘床滋养细胞浸润深度和密度与子痫前期病情程度的关系 | 第45页 |
2.胎盘床螺旋动脉变化的比较 | 第45-48页 |
·胎盘床底蜕膜螺旋动脉变化比较 | 第45页 |
·胎盘床子宫浅肌层中螺旋动脉变化的比较 | 第45页 |
·胎盘床底蜕膜螺旋动脉生理性变化和病理性变化的比较 | 第45-46页 |
·胎盘床子宫浅肌层螺旋动脉生理性变化和病理性变化的比较 | 第46页 |
·胎盘床螺旋动脉变化与滋养细胞浸润程度及子痫前期病情程度关系的比较 | 第46-47页 |
·胎盘床MVD的比较 | 第47-48页 |
附图 | 第48-52页 |
讨论 | 第52-55页 |
结论 | 第55-56页 |
第二章 子痫前期产妇滋养细胞和胎盘床MMP-2、TIMP-2的变化及作用 | 第56-82页 |
前言 | 第56-5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8-69页 |
1.研究对象和分组 | 第58页 |
2.主要试剂和主要仪器 | 第58-60页 |
·胎盘床滋养细胞培养、分离、纯化及鉴定的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8-59页 |
·放射免疫法检测的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9页 |
·免疫组化检测的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9页 |
·RT-PCR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59-60页 |
·明胶酶谱法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60页 |
3.实验方法 | 第60-69页 |
·标本的收集和处理 | 第60-62页 |
·主要液体的配制方法 | 第62-63页 |
·滋养细胞的鉴定、活力及分泌功能的测定 | 第63-65页 |
·免疫组化方法 | 第65-66页 |
·RT-PCR方法 | 第66-68页 |
·明胶酶谱法 | 第68-69页 |
4.统计学分析 | 第69页 |
结果 | 第69-78页 |
1.三组产妇滋养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孕激素水平的测定 | 第69-70页 |
2.三组产妇滋养细胞MMP-2、TIMP-2水平的比较 | 第70-73页 |
·三组产妇滋养细胞MMP-2、TIMP-2蛋白表达的比较 | 第70-71页 |
·三组产妇滋养细胞MMP-2mRNA、TIMP-2mRNA的表达 | 第71-73页 |
3.三组产妇胎盘床MMP-2、TIMP-2水平的比较 | 第73-76页 |
·三组产妇胎盘床MMP-2、TIMP-2蛋白表达 | 第73-75页 |
·三组产妇胎盘床MMP-2mRNA、TIMP-2mRNA的表达 | 第75-76页 |
4.三组产妇滋养细胞与胎盘床MMP-2、TIMP-2蛋白及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比较 | 第76页 |
5.三组产妇MMP-2活性的比较 | 第76-78页 |
·三组产妇滋养细胞MMP-2活性的比较 | 第76-77页 |
·三组产妇胎盘床MMP-2活性的比较 | 第77-78页 |
讨论 | 第78-81页 |
1.滋养细胞MMP-2、TIMP-2的表达和作用及其与子痫前期的关系 | 第78-80页 |
2.胎盘床MMP-2、TIMP-2的表达和作用与子痫前期的关系 | 第80-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第三章 子痫前期产妇滋养细胞与胎盘床HIF-1a蛋白的表达及胎盘床与母体外周血vWF浓度变化的研究 | 第82-96页 |
前言 | 第82-8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3-86页 |
1.研究对象和分组 | 第83页 |
2.主要试剂和主要仪器 | 第83-84页 |
·免疫组化检测的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83-84页 |
·Western blot的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84页 |
·ELISA的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84页 |
3.实验方法 | 第84-86页 |
·标本的收集和处理 | 第84-85页 |
·滋养细胞免疫组化测定 | 第85页 |
·Western blot方法 | 第85-86页 |
·EHSA方法测定胎盘床及母体外周血vWF浓度 | 第86页 |
4.统计学分析 | 第86页 |
结果 | 第86-92页 |
1.三组产妇滋养细胞和胎盘床HIF-1α蛋白水平的比较 | 第86-90页 |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三组产妇滋养细胞HIF-1α蛋白表达的灰度值 | 第86-88页 |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三组产妇滋养细胞HIF-1α蛋白表达的比较 | 第88页 |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三组产妇胎盘床HIF-1α蛋白表达的比较 | 第88-89页 |
·三组产妇滋养细胞和胎盘床HIF-1α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比较 | 第89-90页 |
2.三组产妇胎盘床和母体外周血vWF浓度的比较 | 第90-91页 |
·三组产妇胎盘床vWF浓度的比较 | 第90页 |
·三组产妇母体外周血vWF浓度测定的比较 | 第90-91页 |
·三组产妇胎盘床匀浆液vWF浓度与母体外周血vWF浓度测定的的相关性比较 | 第91页 |
·母体外周血vWF的浓度与子痫前期的病情程度的相关性比较 | 第91页 |
3.三组产妇胎盘床HIF-1α蛋白的表达与胎盘床匀浆液vWF浓度的相关性比较 | 第91-92页 |
讨论 | 第92-95页 |
1.HIF-1α的表达和作用及其与子痫前期的关系 | 第92-94页 |
2.vWF的表达和作用及其与血管内皮损伤的关系 | 第94-95页 |
结论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8页 |
综述一 | 第108-117页 |
综述二 | 第117-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著作、课题及获奖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