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站热交换器的监测与故障诊断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第10-13页 |
·凝汽器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 | 第10-12页 |
·凝汽器故障诊断的模式识别 | 第12-13页 |
·换热器的状态监测与泄漏检测 | 第13页 |
·论文主要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高压加热器的监测与诊断模型 | 第14页 |
·凝汽器的监测与诊断模型 | 第14页 |
·闭式循环冷却器的监测与诊断模型 | 第14-15页 |
·论文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汽轮机组热交换器传热有效度数学模型 | 第16-24页 |
·换热器传热单元数—传热有效度(NTU-E)分析 | 第16-17页 |
·凝汽器的传热有效度数学模型 | 第17-20页 |
·凝汽器的传热过程 | 第17-18页 |
·凝汽器传热有效度分析模型 | 第18-20页 |
·无相变换热器传热有效度数学模型 | 第20-21页 |
·无相变换热器的传热过程 | 第20-21页 |
·无相变换热器传热有效度分析模型 | 第21页 |
·高压加热器传热效率数学模型 | 第21-22页 |
·高压加热器的传热过程 | 第21-22页 |
·高压加热器传热有效度分析模型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4页 |
第三章 高压加热器泄漏的监测与诊断模型 | 第24-41页 |
·高压加热器的故障分析 | 第24-26页 |
·高压加热器管子泄漏原因分析 | 第24-25页 |
·高压加热器管子端口泄漏原因分析 | 第25-26页 |
·基于传热端差的高压加热器泄漏监测模型 | 第26-27页 |
·基于传热有效度的高压加热器泄漏监测模型 | 第27-32页 |
·蒸汽冷却段模型 | 第27-29页 |
·凝结段模型 | 第29-30页 |
·疏水冷却段模型 | 第30-31页 |
·高压加热器的总体传热有效度模型 | 第31-32页 |
·基于质量-能量平衡的高压加热器泄漏诊断模型 | 第32页 |
·基于高压加热器水位-阀位的泄漏监测模型 | 第32-33页 |
·高压加热器泄漏监测模型的验证 | 第33-38页 |
·泄漏前后高压加热器端差诊断模型分析 | 第33-34页 |
·泄漏前后传热有效度E 的模型验证 | 第34-36页 |
·泄漏前后高压加热器泄漏因子的模型验证 | 第36-37页 |
·泄漏前后高压加热器水位和阀位的模型验证 | 第37-38页 |
·高压加热器泄漏诊断的综合模型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凝汽器的监测与诊断模型 | 第41-63页 |
·概述 | 第41-42页 |
·凝汽器的故障分析 | 第42-43页 |
·凝汽器汽侧常见故障及其征兆 | 第42-43页 |
·凝汽器水侧常见故障及其征兆 | 第43页 |
·凝汽器的运行监测 | 第43-46页 |
·凝汽器绝对压力虚拟测量数学模型 | 第46-51页 |
·凝汽器压力真空测量的不足 | 第46页 |
·凝汽器绝对压力的虚拟测量 | 第46-50页 |
·凝汽器绝对压力虚拟测量模型的验证 | 第50-51页 |
·基于动压原理的漏气量监测的研究 | 第51-5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51-52页 |
·基于动压原理的漏气量测量的计算模型 | 第52-54页 |
·基于动压原理漏气量测量的可行性分析 | 第54-56页 |
·凝汽器传热面脏污因子计算模型 | 第56-61页 |
·凝汽器脏污监测模型的验证 | 第57-59页 |
·凝汽器脏污因子模型的验证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无相变热交换器的脏污故障监测模型 | 第63-72页 |
·概述 | 第63页 |
·无相变换热器的传热有效及其运行工况分析 | 第63-65页 |
·流体流量对传热单元数的影响 | 第64页 |
·水侧物性参数的修正 | 第64-65页 |
·无相变换热器的脏污监测模型 | 第65-67页 |
·传热面脏污因子 | 第65-66页 |
·传热面脏污因子模型的计算 | 第66-67页 |
·监测模型与诊断方法的验证 | 第67-71页 |
·监测方法的计算 | 第67-68页 |
·模型监测的实现 | 第68-69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69-71页 |
·本章小节 | 第71-72页 |
第六章 结论和今后进一步工作 | 第72-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