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拟态环境理论的产生与演进 | 第11-15页 |
·拟态环境理论的提出 | 第11-12页 |
·关于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理论 | 第12页 |
·拟态环境的“累积”与“校正”说 | 第12-13页 |
·新媒体带来新挑战 | 第13-15页 |
2 拟态环境的生成机理分析 | 第15-23页 |
·基于传者角度——拟态环境在媒介形态和信息形态上的区分 | 第15-18页 |
·拟态环境媒介形态的区分 | 第15-17页 |
·拟态环境信息形态的区分 | 第17-18页 |
·基于受众角度——面对拟态环境受众的能动性 | 第18-21页 |
·受众对拟态环境的选择 | 第19页 |
·受众对拟态环境的解读 | 第19-20页 |
·受众据拟态环境的反应行为 | 第20-21页 |
·拟态环境的认识论范畴 | 第21-23页 |
·对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 第21-22页 |
·对媒介的认识 | 第22页 |
·受众对自身的认识 | 第22-23页 |
3. 网络大众传播中的拟态环境 | 第23-38页 |
·网络大众传播构建拟态环境的技术能力空前增强 | 第23-26页 |
·网络传播的技术特点 | 第23-25页 |
·如何认识网络大众传播 | 第25-26页 |
·网络大众传播拟态环境的内容建构 | 第26-34页 |
·议程重置——对传统媒体拟态环境的再建构 | 第26-29页 |
·以博客为例——对传统媒体拟态环境的颠覆性建构 | 第29-32页 |
·虚拟现实—拟态环境的新内容 | 第32-34页 |
·网络大众传播拟态环境的特点 | 第34-38页 |
·网络大众传播建构的是一个弱把关的拟态环境 | 第34页 |
·网络大众传播拟态环境的复杂化 | 第34-36页 |
·受众在网络大众传播拟态环境中的自我迷失 | 第36-38页 |
4. 积极构建——破除网络大众传播中拟态环境的迷障 | 第38-44页 |
·增强网络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能力 | 第38-41页 |
·加强制度建设,建全管理体制 | 第39页 |
·建立法律规范,坚持以法治网 | 第39-40页 |
·增强行业自律,接受社会监督 | 第40页 |
·搞好队伍建设,提高职业素质 | 第40-41页 |
·采取安全措施,加强技术防范 | 第41页 |
·受众自觉参与网络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提高媒介素养 | 第41-44页 |
·建立起受众解读大众传媒“拟态环境”的思辨能力 | 第41-42页 |
·受众应建立起自觉抵御负面信息的能力 | 第42页 |
·适当借鉴国际媒介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