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厚松散层高陡斜坡的形成机理及其防治工程效应研究--川藏公路102滑坡群2~#滑坡工程例析
0 绪论 | 第1-17页 |
·问题的提出及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稳定性研究 | 第12-13页 |
·治理措施研究 | 第13-14页 |
·锚固技术研究 | 第14-15页 |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7-35页 |
·青藏高原隆升特征 | 第17-21页 |
·青藏高原隆升机制简述 | 第17-19页 |
·青藏高原隆升过程 | 第19-21页 |
·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特征 | 第21-29页 |
·青藏高原活动构造基本发育过程 | 第21-23页 |
·青藏高原活动构造基本活动类型及分布特征 | 第23-26页 |
·青藏高原隆升的地震活动效应 | 第26-27页 |
·青藏高原活动构造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 第27-29页 |
·青藏高原气候与冰川特征 | 第29-35页 |
·青藏高原冰期的划分 | 第29-30页 |
·青藏高原隆升、气候与冰川演化的关系 | 第30-35页 |
2 巨厚松散层高陡斜坡形成的地质背景 | 第35-45页 |
·地形地貌 | 第35页 |
·地层岩性 | 第35-36页 |
·构造与地震 | 第36-42页 |
·气候与水文 | 第42-45页 |
3 巨厚松散层高陡斜坡的形成机理 | 第45-56页 |
·地壳隆升效应——松散物的形成 | 第45-48页 |
·断裂构造与地应力释放作用 | 第45-46页 |
·冻融及冰川作用 | 第46页 |
·化学风化作用 | 第46-48页 |
·山地灾害效应——松散物的搬运与堆积 | 第48-54页 |
·山地灾害的类型与特点 | 第48-50页 |
·山地灾害对松散物的集中搬运与堆积 | 第50-54页 |
·河流侵蚀下切效应——高陡斜坡形成 | 第54-56页 |
4 102滑坡群2~#滑坡的稳定性研究 | 第56-76页 |
·2~#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 | 第56-61页 |
·2~#滑坡的形成及与水的关系 | 第61-65页 |
·2~#滑坡的稳定性研究 | 第65-74页 |
·松散高陡斜坡的稳定性研究 | 第74-76页 |
5 102滑坡群2~#滑坡的防治对策研究 | 第76-78页 |
·防治工程的目的、方案及存在问题 | 第76页 |
·综合保通治理方案 | 第76-78页 |
6 松散体内大吨位长锚索的受力研究 | 第78-96页 |
·引言 | 第78-80页 |
·松散体内大吨位长锚索受力的数值模拟 | 第80-82页 |
·计算原理 | 第80-81页 |
·计算模型及计算参数 | 第81-82页 |
·计算结果 | 第82页 |
·松散体内大吨位长锚索的应力响应及锚固能力 | 第82-88页 |
·松散体内大吨位长锚索的应力响应 | 第82-85页 |
·极限锚固力与锚固长度的关系 | 第85-86页 |
·介质特性对锚索受力的影响 | 第86-88页 |
·松散体内大吨位长锚索的应力衰减特征 | 第88-91页 |
·介质特性对应力衰减的影响机理 | 第88-90页 |
·松散体内预应力衰减特征 | 第90-91页 |
·松散体内大吨位长锚索的群锚效应 | 第91-96页 |
·物理效应 | 第92页 |
·力学效应 | 第92-96页 |
7 整治工程效果评价 | 第96-103页 |
·整治工程稳定性数值模拟评价 | 第96-98页 |
·预应力锚索工程应力监测分析评价 | 第98-100页 |
·滑坡体及高筑填路堤变形监测分析评价 | 第100-101页 |
·小结 | 第101-103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103-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