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炼渣硫容量及活度模型的应用研究
| 1 文献综述 | 第1-27页 |
| ·脱硫反应的热力学 | 第7-10页 |
| ·硫容量 | 第7-8页 |
| ·硫的分配比L_S及与硫容量的关系 | 第8-9页 |
| ·硫的分配比L_S的计算 | 第9-10页 |
| ·脱硫反应的动力学 | 第10-12页 |
| ·影响渣钢脱硫的主要因素 | 第12-15页 |
| ·熔渣的硫容量模型 | 第15-21页 |
| ·光学碱度模型 | 第15-20页 |
| ·KTH模型 | 第20-21页 |
| ·Flory模型 | 第21页 |
| ·熔渣组元的活度模型 | 第21-24页 |
| ·结构模型 | 第21-23页 |
| ·经验和半经验模型 | 第23-24页 |
| ·硫容量和活度的实验测定方法 | 第24-26页 |
| ·熔渣硫容量的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 ·熔渣活度的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26-27页 |
| 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7-42页 |
| ·硫容量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7-32页 |
| ·KTH硫容量模型 | 第27-32页 |
| ·光学碱度模型 | 第32页 |
| ·活度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2-42页 |
| ·二元系 | 第35-36页 |
| ·多元系 | 第36-42页 |
| 3 程序开发及使用 | 第42-50页 |
|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 | 第42页 |
| ·Visual C++6.0简介和特点 | 第42-43页 |
| ·Visual C++6.0简介 | 第42-43页 |
| ·Visual C++6.0的特点 | 第43页 |
| ·程序开发 | 第43-47页 |
| ·程序使用简介 | 第47-49页 |
| ·本章小节 | 第49-50页 |
| 4 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 | 第50-64页 |
| ·硫容量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 | 第50-54页 |
| ·三元系 | 第50-52页 |
| ·四元系 | 第52-53页 |
| ·五元系 | 第53-54页 |
| ·六元系 | 第54页 |
| ·活度模型计算结果的对比 | 第54-56页 |
| ·影响脱硫的因素分析 | 第56-59页 |
| ·模型计算综合效果的比较 | 第59-63页 |
| ·硫容量 | 第60页 |
| ·硫分配比Ls | 第60-63页 |
| ·本章小节 | 第63-64页 |
| 5 结论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