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绪论 | 第7-18页 |
第一节 批评意识与文学批评的发生 | 第8-10页 |
第二节 文学批评意识中的审美意识 | 第10-12页 |
第三节 文学批评意识中的主体意识 | 第12-13页 |
第四节 南朝文学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特殊地位 | 第13-18页 |
上编 审美意识 | 第18-97页 |
第一章 "丽"的复兴与追求 | 第19-55页 |
第一节 元嘉之富丽 | 第20-32页 |
(一) "辞"的雕琢 | 第22-24页 |
(二) "意"的追求 | 第24-28页 |
(三) 文贵形似 | 第28-32页 |
第二节 永明之清丽 | 第32-40页 |
(一) 语言的自然和谐 | 第32-37页 |
(二) 情感的细俗通透 | 第37-40页 |
第三节 大同之艳丽 | 第40-49页 |
(一) 文辞之"巧" | 第42-43页 |
(二) 情性之"放" | 第43-49页 |
第四节 南朝审美趣味的多元化 | 第49-55页 |
(一) 庄重古雅的裴子野派 | 第50-52页 |
(二) 文质彬彬的萧统派 | 第52-55页 |
第二章 "体"的意识与深化 | 第55-97页 |
第一节 体裁的分类 | 第55-71页 |
(一) 作家自觉按体裁进行创作 | 第55-61页 |
(二) 编者自觉依体裁进行分类编撰 | 第61-65页 |
(三) 南朝体裁分类的思维特点 | 第65-71页 |
第二节 体裁辨析 | 第71-78页 |
(一) 体裁的探源溯流 | 第71-75页 |
(二) 体裁整合中的文学特征体认 | 第75-78页 |
第三节 文笔之辩 | 第78-89页 |
(一) 文笔之辨的开始 | 第79-83页 |
(二) 文笔之辨的发展 | 第83-84页 |
(三) 文笔之辨的飞跃 | 第84-89页 |
第四节 风格的体认与归纳 | 第89-97页 |
(一) 风格与作者 | 第90-92页 |
(二) 风格与时代 | 第92-93页 |
(三) 风格与题材 | 第93-94页 |
(四) 风格与体裁 | 第94-95页 |
(五) 风格的类型 | 第95-97页 |
下编 主体意识 | 第97-165页 |
第一章 南朝批评主体的多样性 | 第98-115页 |
第一节 南朝文论者的主要类型 | 第98-106页 |
(一) 作者兼文论者 | 第98-99页 |
(二) 皇室成员兼文论者 | 第99页 |
(三) 学者兼作者与文论者 | 第99-103页 |
(四) 皇室成员兼作者与文论者 | 第103-104页 |
(五) 有突出主体意识的文论家 | 第104-106页 |
第二节 作家气质的批评家:萧绎 | 第106-115页 |
(一) 萧绎的生平与个性 | 第106-109页 |
(二) 萧绎的文学批评理论 | 第109-115页 |
第二章 钟嵘 | 第115-139页 |
第一节 "诗"与钟嵘的专家意识 | 第115-128页 |
(一) "不显优劣"、"曾无品第" | 第115-119页 |
(二) "嵘今所录,止乎五言" | 第119-121页 |
(三) 简洁完整的诗学理论 | 第121-128页 |
第二节 "品"与钟嵘的批评方法 | 第128-139页 |
(一) 溯流别 | 第130-131页 |
(二) 比较 | 第131-132页 |
(三) 知人论世 | 第132-133页 |
(四) 摘句 | 第133-135页 |
(五) 比喻 | 第135-139页 |
第三章 刘勰 | 第139-165页 |
第一节 刘勰的自我定位 | 第139-154页 |
(一) "予生七龄,乃梦彩云若锦,则攀而采之" | 第139-143页 |
(二) "齿在逾立,则尝夜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 | 第143-149页 |
(三) "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 | 第149-154页 |
第二节 刘勰的文学批评理论 | 第154-165页 |
(一) 批评的性质与要求 | 第154-157页 |
(二) 批评的对象 | 第157-158页 |
(三) 批评主体的素质 | 第158-160页 |
(四) 批评的方法 | 第160-165页 |
结论 | 第165-180页 |
(一) 文学理论发达 | 第165-175页 |
(二) 批评理论相对落后 | 第175-177页 |
(三) 高度的思辨性 | 第177-180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180-186页 |
后记 | 第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