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论 | 第1-16页 |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研究文献述评 | 第10-14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4-15页 |
·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6-25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6-19页 |
·经济区及其基本结构 | 第16页 |
·经济区与行政区 | 第16-17页 |
·经济区、经济圈、经济走廊与经济带 | 第17页 |
·城市体系概念与基本特征 | 第17-18页 |
·成渝经济区空间范围界定 | 第18-19页 |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中心地理论: 基本内涵及理论启示 | 第20-22页 |
·“核心—外围”理论: 基本内涵及理论启示 | 第22-23页 |
·点轴开发理论: 基本内涵及理论启示 | 第23-25页 |
3. 成渝经济区城市化水平的特征分析 | 第25-44页 |
·城市化概念界定与研究意义 | 第25-27页 |
·城市化与城市化水平度测 | 第25-26页 |
·成渝经济区城市化研究的战略意义 | 第26-27页 |
·成渝经济区城市化特征 | 第27-35页 |
·成渝经济区城市化特征描述 | 第28-33页 |
·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其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分析 | 第33-35页 |
·成渝经济区城市化水平预测 | 第35-42页 |
·时间序列预测 | 第35-37页 |
·“S”型曲线预测法 | 第37-39页 |
·联合国法--按城乡人口增长率推算 | 第39-40页 |
·成渝经济区城市化水平预测结果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4.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特征分析 | 第44-58页 |
·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概念界定与研究意义 | 第44-45页 |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特征 | 第45-56页 |
·成渝经济区城市行政等级体系 | 第45-46页 |
·成渝经济区城市人口规模等级体系 | 第46-49页 |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首位度、四城市指数、十一城市指数分析 | 第49-51页 |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分形研究 | 第51-56页 |
·小结 | 第56-58页 |
5.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特征分析 | 第58-87页 |
·城市体系职能结构概念界定与研究意义 | 第58-59页 |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特征 | 第59-84页 |
·成渝经济区各城市产业构成状况 | 第59-63页 |
·成渝经济区各城市职能专门化指数测算 | 第63-68页 |
·成渝经济区城市流强度的实证分析 | 第68-84页 |
·小结 | 第84-87页 |
6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 | 第87-98页 |
·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概念界定与研究意义 | 第87-88页 |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特征 | 第88-97页 |
·成渝经济区人口密度与城市密度测算 | 第88-89页 |
·成渝结济区城市空间布局型式与特征 | 第89-91页 |
·成渝经济区主要经济中心及其吸引力范围划分 | 第91-97页 |
·小结 | 第97-98页 |
7.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优化的战略构想 | 第98-121页 |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优化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 第98-100页 |
·指导思想 | 第98页 |
·基本原则 | 第98-100页 |
·成喻经济区城市体系优化的总体目标 | 第100-101页 |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的优化构想 | 第101-118页 |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的战略重点 | 第101-103页 |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优化构想 | 第103-107页 |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职能结构的优化构想 | 第107-111页 |
·成渝经济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优化构想 | 第111-118页 |
·成喻经济区城市体系优化的基本要求与保障措施 | 第118-121页 |
·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合作共赢 | 第118-119页 |
·跨区划城市协商机制和协调机构的建立 | 第119页 |
·建立健全城市体系规划的实施管理机制 | 第119-120页 |
·相关制度的协调与保证 | 第120页 |
·人才的支撑与保障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3页 |
作者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
声明 | 第125-126页 |
附录 | 第126-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