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目录 | 第4-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6-21页 |
·数字通信系统 | 第6-9页 |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 第6-7页 |
·无线信道特征 | 第7-9页 |
·衰落作用 | 第7-8页 |
·多径时延扩展 | 第8页 |
·多普勒频率扩展 | 第8-9页 |
·OFDM多载波通信系统 | 第9-15页 |
·OFDM的系统模型 | 第10-11页 |
·OFDM的主要优缺点 | 第11-13页 |
·基于COFDM的DVB-T系统简介 | 第13-15页 |
·移动手机电视传输标准 | 第15-20页 |
·移动网络和数字广播网络的特点以及网络的融合 | 第15-18页 |
·移动网络和广播网络的特点 | 第15-17页 |
·IPDC的移动多媒体传输系统 | 第17-18页 |
·地面传输数字电视标准介绍 | 第18-20页 |
·日本的数字电视地面标准ISDB-T | 第18页 |
·韩国的数字电视地面标准DMB-T | 第18页 |
·欧洲的数字电视地面标准DVB-T以及手持式数字电视标准DVB-H | 第18-19页 |
·美国数字电视地面标准ATSC以及MediaFLO | 第19-20页 |
·本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 第20-21页 |
第二章 DVB-H传输标准介绍 | 第21-33页 |
·DVB-H标准的发展 | 第21-23页 |
·为什么需要DVB-H | 第21-22页 |
·DVB-H标准的发展进程 | 第22-23页 |
·系统特点和系统结构 | 第23-24页 |
·DVB-H系统特点 | 第23-24页 |
·DVB-H的系统结构 | 第24页 |
·DVB-H就DVB-T的新增技术 | 第24-32页 |
·链路层的Time Slicing | 第25-29页 |
·Delta-T方法 | 第26-27页 |
·时间分片和功耗 | 第27-28页 |
·时间分片和软切换 | 第28页 |
·时间分片和PSI/SI | 第28-29页 |
·链路层的MPE-FEC | 第29-30页 |
·物理层的4K传输模式 | 第30页 |
·物理层的深度符号交织 | 第30-31页 |
·物理层的TPS信息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DVB-H链路层FEC算法的研究 | 第33-82页 |
·链路层的MPE_FEC | 第34-39页 |
·链路层的数据结构 | 第34-35页 |
·发端的编码 | 第35-38页 |
·收端的译码 | 第38-39页 |
·纠删纠错的RS码的算法研究 | 第39-62页 |
·纠错RS码的原理和纠删纠错RS码的原理 | 第39-41页 |
·纠错RS码的定义 | 第40页 |
·纠删纠错RS码的定义 | 第40-41页 |
·RS码编码的原理和算法 | 第41-42页 |
·纠错RS码译码的算法 | 第42-57页 |
·S(x)伴随式的计算 | 第43-44页 |
·求错误位置多项式和错误估计多项式 | 第44-54页 |
·求错误位置 | 第54-55页 |
·求错误值 | 第55-57页 |
·纠删纠错RS码译码的算法 | 第57-62页 |
·改进的MPE算法研究 | 第62-75页 |
·理论分析 | 第62-64页 |
·循环冗余校验码 | 第64-65页 |
·RS码超出纠错范围的指示 | 第65-72页 |
·删除信息的提取 | 第72-75页 |
·FEC的时间交织 | 第75-79页 |
·常用的交织方法 | 第75-77页 |
·FEC的时间交织 | 第77-79页 |
·系统仿真结果 | 第79-81页 |
·系统仿真模型 | 第79-80页 |
·系统评价标准 | 第80页 |
·系统性能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四章 DVB-H数据链路层的软切换和时间分片 | 第82-91页 |
·DVB-H用于切换的指示信号 | 第83-84页 |
·软切换的算法流程 | 第84-86页 |
·间断时间和功耗 | 第86-88页 |
·软切换和间断时间 | 第88-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本文总结与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附录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