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地质学论文--岩石学论文--岩石分类论文--岩浆岩(火成岩)论文

江南隆起带(安徽部分)燕山晚期岩浆活动与深部过程

前言第1-23页
第一章区域地质背景第23-38页
 1.1构造分区第23-26页
  1.1.1江南过渡带(Ⅰ)第24页
  1.1.2江南隆起带(Ⅱ)第24-25页
   1.1.2.1九岭地区(Ⅱ_1)第24页
   1.1.2.2障公山地区(Ⅱ_2)第24-25页
   1.1.2.3怀玉山地区(Ⅱ_3)第25页
  1.1.3钱塘坳陷(Ⅲ)第25-26页
 1.2沉积建造第26-36页
  1.2.1基底特征第26页
  1.2.2盖层特征第26-36页
   1.2.2.1海相沉积盖层第28-29页
   1.2.2.2陆相沉积盖层-中生代陆相沉积第29-36页
 1.3岩浆活动第36-38页
第二章深部结构第38-48页
 2.1地球物理场第38-40页
  2.1.1重力场特征第38-39页
  2.1.2航磁异常特征第39-40页
 2.2剖面特征第40-41页
 2.3层块结构构造特征第41-48页
  2.3.1软流圈第41-42页
  2.3.2岩石圈地幔第42-43页
  2.3.3莫霍面第43-44页
  2.3.4下地壳第44-48页
第三章断裂与构造演化第48-75页
 3.1断裂系统分析第48-54页
  3.1.1断裂特征第48-50页
   3.1.1.1江南深断裂带(F_2)第48-49页
   3.1.1.2祁门-潜口断裂带(F_3)第49-50页
   3.1.1.3天目山-白际山断裂带(F_4)第50页
  3.1.2断裂系统分析第50-54页
   3.1.2.1NE、NNE向断裂第51-52页
   3.1.2.2NEE向断裂带第52-53页
   3.1.2.3E-W及NW向断裂第53页
   3.1.2.4断裂系统的相互关系第53-54页
 3.2断裂动力学分析与区域动力学演化规律第54-67页
  3.2.1断裂动力学分析方法简介第54-55页
  3.2.2区域动力学分析第55-67页
   3.2.2.1印支-早燕山期褶皱作用前的应力场分析第55-58页
   3.2.2.2印支-早燕山期褶皱作用的应力场分析第58页
   3.2.2.3燕山晚期(早白垩世早期)的走滑作用的应力场分析第58-64页
   3.2.2.4燕山晚期(早白垩世中晚期)-早喜马拉雅期的伸展作用的应力场分析第64-65页
   3.2.2.5喜马拉雅晚期的挤压作用的应力场分析第65-67页
 3.3江南隆起带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第67-75页
  3.3.1印支-燕山早期(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末)第67-72页
   3.3.1.1陆内造山阶段第67-72页
   3.3.1.2陆内造山作用的动力学背景第72页
  3.3.2早白垩世早期:走滑作用阶段(图3-10)第72-73页
  3.3.3早白垩世中晚期-古近纪:伸展作用阶段(图3-10)第73页
  3.3.4喜马拉雅晚期-挤压作用阶段(图3-10)第73-75页
第四章燕山晚期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第75-103页
 4.1空间分布特征第75-77页
 4.2同位素年代学第77-83页
  4.2.1岩体U-Pb法定年第77-78页
  4.2.1岩体黑云母~(40)Ar/~(39)Ar法定年第78-83页
 4.3岩石学特征第83-85页
  4.3.1燕山晚期花岗岩体第83-84页
  4.3.2燕山晚期斑岩体第84-85页
 4.4岩石化学特征第85-86页
 4.5痕量元素地球化学第86-97页
  4.5.1稀土元素特征第86-88页
  4.5.2微量元素反映的成岩信息第88-97页
 4.6同位素地球化学第97-103页
  4.6.1铅同位素第97-98页
  4.6.2锶、钕同位素第98-103页
第五章岩浆活动与深部过程第103-119页
 5.1岩浆岩成岩构造背景第104-107页
  5.1.1主量元素对成岩构造环境的鉴别第104-107页
  5.1.2微量元素对成岩构造环境的鉴别第107页
 5.2岩浆岩的成因机制第107-111页
 5.3岩浆活动的深部过程及其动力学背景第111-119页
  5.3.1深部结构第111页
  5.3.2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指示第111-112页
  5.3.3岩浆活动动力学背景第112-119页
   5.3.3.1江南陆内造山的时间探讨第112页
   5.3.3.2岩石圈减薄的开始时间探讨第112-113页
   5.3.3.3岩浆活动深部过程模式第113-114页
   5.3.3.4岩浆活动深部过程的区域对比第114-117页
   5.3.3.5岩浆活动深部过程的区域背景探讨第117-119页
致谢第119-121页
在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21-123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23-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波场中温度分布的数值模拟研究
下一篇:老年人退变性腰椎疾病手术治疗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