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页 |
一 中国的公司治理现状 | 第7-12页 |
(一)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滥权的具体表现 | 第7-9页 |
(二) 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滥权的原因分析 | 第9-12页 |
1 我国公司法关于公司权力中心定位的立法理念:股东大会中心主义 | 第9-11页 |
2 我国公司的股权结构特点 | 第11-12页 |
(三) 小结:对控股股东科以信义义务的必要性 | 第12页 |
二 控股股东的法律界定 | 第12-14页 |
(一) 控股股东概念的历史演变 | 第12-13页 |
(二) 各国对控股股东的法律认定 | 第13-14页 |
(三) 我国对控股股东的有关规定 | 第14页 |
三 控股股东产生和存在的制度根源:资本多数决原则 | 第14-17页 |
(一) 资本多数决原则的产生背景 | 第14-15页 |
(二) 资本多数决原则的确立 | 第15-16页 |
(三) 资本多数决原则在实践中的异化 | 第16页 |
(四) 资本多数决原则的异化的原因 | 第16-17页 |
四 控股股东的信义义务 | 第17-25页 |
(一) 控股股东的信义义务的确立 | 第17-19页 |
1 对控股股东加以信义义务的必要性 | 第17-18页 |
2 各国法律对控股股东的信义义务的确立 | 第18页 |
3 我国关于控股股东的信义义务的规定 | 第18-19页 |
(二) 确立控股股东信义义务的法律依据1法理学依据 | 第19-22页 |
1 法理学依据 | 第19-20页 |
2 民法学依据 | 第20-21页 |
3 公司法学的依据 | 第21-22页 |
(三) 控股股东的信义义务的内涵 | 第22-25页 |
1 概说 | 第22-23页 |
2 控股股东的信义义务的具体内容 | 第23-24页 |
3 控股股东的信义义务与董事的信义义务的比较差异 | 第24-25页 |
五 控股股东的法律责任机制 | 第25-40页 |
(一) 三种法律责任的地位 | 第26-27页 |
1 我国证券法律责任体系的概况 | 第26-27页 |
2 正确处理三种责任的关系 | 第27页 |
(二) 民事责任的性质 | 第27-29页 |
1 理论的分析 | 第27-28页 |
2 在我国现行法下的探讨 | 第28-29页 |
(三) 民事责任的认定标准 | 第29-31页 |
1“欺诈”标准 | 第29页 |
2“商业判断规则” | 第29-30页 |
3“合法程序”标准 | 第30页 |
4“利益损害”标准 | 第30-31页 |
(四) 民事责任的构成 | 第31-33页 |
1 损害事实 | 第31-32页 |
2 因果关系 | 第32-33页 |
3 过错的认定和推定 | 第33页 |
(五) 民事责任的诉讼救济机制 | 第33-40页 |
1 股东直接诉讼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 第33-35页 |
2 股东派生诉讼制度 | 第35-40页 |
六 公司法的立法完善和本土化思考 | 第40-46页 |
(一) 国外现行法律制度移植的问题 | 第40-41页 |
(二) 对我国公司立法和实践的本土思考 | 第41-42页 |
(三) 对我国公司治理的建议 | 第42-46页 |
1 完善、健全基本法律制度为公司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 第43-44页 |
2 重构公司权力定位确立董事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主导地位 | 第44-46页 |
结束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