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引言 | 第1-20页 |
| ·释题 | 第7-10页 |
| ·从材料与技术的视点对建筑进行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 ·以钢铁及相关金属材料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 第8-9页 |
| ·以密斯对钢铁建筑的探索作为研究出发点的意义 | 第9-10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0-14页 |
| ·钢铁材料在现代建筑发展中的重要性 | 第10-11页 |
| ·密斯以来钢铁建筑的迅猛发展 | 第11-12页 |
| ·国内钢铁建筑的发展 | 第12-14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的状况和进展 | 第15-18页 |
| ·国内在相关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 | 第15-16页 |
| ·国外在相关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 | 第16-18页 |
|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18-20页 |
| 第2章 材料与技术因素对建筑美学的影响及钢铁材料的相关特性 | 第20-34页 |
| ·材料与技术因素对建筑美学的影响 | 第20-24页 |
| ·钢铁材料的简要特性 | 第24-28页 |
| ·原料及组成 | 第25页 |
| ·原料的生产 | 第25-26页 |
| ·钢的性质 | 第26-28页 |
| ·建筑用钢的主要类型 | 第28-29页 |
| ·普通结构钢 | 第28页 |
| ·新型建筑结构钢 | 第28-29页 |
| ·非建筑结构用钢 | 第29页 |
| ·钢铁建筑的相关技术概要 | 第29-33页 |
| ·钢铁建筑的防火问题 | 第30-32页 |
| ·钢铁建筑的防腐问题 | 第32-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密斯之前钢铁建筑的发展 | 第34-52页 |
| ·早期的铁及相关金属材料的应用 | 第34-35页 |
| ·工业革命之后的发展 | 第35-42页 |
| ·早期钢铁材料在桥梁中的应用 | 第35-38页 |
| ·厂房及相关大跨建筑中铁结构的发展 | 第38-42页 |
| ·早期世界博览会中的钢铁建筑 | 第42-46页 |
| ·“水晶宫”的探索与影响 | 第42-44页 |
| ·钢铁建筑的伟大象征——埃菲尔铁塔 | 第44-45页 |
| ·机械馆——结构的探索与创新 | 第45-46页 |
| ·芝加哥学派的探索 | 第46-48页 |
|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与钢铁建筑的发展 | 第48-51页 |
|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对钢铁建筑的影响 | 第48-49页 |
|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的探索 | 第49-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第4章 密斯·凡·德·罗的钢铁建筑探索 | 第52-74页 |
| ·“上帝存在于细部之中”(“GOD IS IN THE DETAILS”) | 第55-60页 |
| ·十字型钢柱与“流动空间” | 第55-58页 |
| ·H 型钢柱与对称式纪念性空间的探索 | 第58-59页 |
| ·德国新国家美术馆的钢柱——传统的回归与技术性表现 | 第59-60页 |
| ·“皮与骨”(SKIN-AND-BONES)的建筑体系与钢骨架的结构表现 | 第60-66页 |
| ·高层钢结构建筑的“皮与骨”体系 | 第61-65页 |
| ·低层钢结构建筑的“皮与骨”体系 | 第65-66页 |
| ·钢结构净跨通用空间的探索 | 第66-73页 |
| ·早期净跨钢结构建筑的实践——范斯沃斯住宅(Farnsworth | 第67-69页 |
| ·矩形净跨悬挂体系的探索——克朗楼(Crown Hall)与曼海姆剧院(Mannheim Theatre) | 第69-71页 |
| ·方形净跨网格屋面体系与柏林新国家美术馆(New National Gallery in Berlin) | 第71-73页 |
| ·小结 | 第73-74页 |
| 第5章 密斯之后钢铁建筑的多元化探索 | 第74-121页 |
| ·钢构件加工工艺、节点技术的进步与钢铁建筑细部的精美表现 | 第74-86页 |
| ·钢构件的加工与成型以及对细部的影响 | 第74-77页 |
| ·钢构件的不同连接方式与节点表现的多样性 | 第77-86页 |
| ·钢铁建筑“皮与骨”体系的丰富演绎 | 第86-108页 |
| ·“表皮”的多元化呈现 | 第86-95页 |
| ·钢骨体系的结构之美 | 第95-108页 |
| ·空间钢结构的技术进步与净跨空间的多元探索 | 第108-120页 |
| ·净跨空间的进一步巨型化呈现 | 第108-112页 |
| ·从纯净匀质到多元变化的净跨钢铁建筑 | 第112-120页 |
| ·小结 | 第120-121页 |
| 第6章 结语 | 第121-125页 |
| ·钢铁材料丰富的美学表现力及其在建筑上的巨大潜能 | 第121-124页 |
| ·良好造型能力——从结构支撑到结构表现 | 第121-122页 |
| ·丰富的材料肌理——建筑表情的多元化 | 第122页 |
| ·绿色与可持续性——与生态技术的结合 | 第122-123页 |
| ·映射地域文脉与自然之美——与传统材料的结合 | 第123-124页 |
| ·未来与展望 | 第124-12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5-128页 |
| 致谢与声明 | 第128-129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