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37页 |
1.1 植物生物反应器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1.1 植物生物反应器的优势 | 第13-14页 |
1.1.2 植物生物反应器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14页 |
1.2 胸腺素α1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1.2.1 概述 | 第14-16页 |
1.2.2 胸腺素α1的结构 | 第16页 |
1.2.3 胸腺素α1的受体 | 第16-17页 |
1.2.4 胸腺素α1的生物学活性 | 第17页 |
1.2.5 胸腺素α1的临床应用 | 第17页 |
1.2.6 胸腺素α1的生产 | 第17-18页 |
1.3 乳铁蛋白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1.3.1 概述 | 第18页 |
1.3.2 乳铁蛋白的功能 | 第18-19页 |
1.3.3 乳铁蛋白的结构及铁结合位点 | 第19-20页 |
1.3.4 乳铁蛋白的提取纯化方法 | 第20-21页 |
1.3.5 乳铁蛋白的检测方法 | 第21页 |
1.3.6 基因工程方法生产乳铁蛋白 | 第21页 |
1.4 转基因番茄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1.5 转基因植物的生物安全性 | 第23-25页 |
1.5.1 关于转基因植物的生物安全性的争论 | 第23-25页 |
1.5.2 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 | 第25页 |
1.6 番茄果实特异性启动子 | 第25-27页 |
1.6.1 E8基因启动子 | 第26页 |
1.6.2 E4启动子 | 第26页 |
1.6.3 PG启动子 | 第26页 |
1.6.4 2A11启动子 | 第26-27页 |
1.7 植物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 第27-35页 |
1.7.1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 | 第28-32页 |
1.7.2 植物遗传转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第32-35页 |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研究方案 | 第35-37页 |
1.8.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35页 |
1.8.2 研究方案 | 第35-37页 |
第二章 Tα1及lf基因番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7-58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4页 |
2.1.1 材料 | 第37-38页 |
2.1.2 方法 | 第38-44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7页 |
2.2.1 Tα1基因的设计合成及克隆 | 第44-45页 |
2.2.2 果实特异性E8启动子的克隆 | 第45-46页 |
2.2.3 基础质粒的酶切图谱及鉴定 | 第46-49页 |
2.2.4 质粒载体的构建及其鉴定 | 第49-57页 |
2.3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人lf基因及Tα1基因导入番茄 | 第58-8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58-71页 |
3.1.1 材料 | 第58-60页 |
3.1.2 方法 | 第60-7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71-85页 |
3.2.1 番茄外植体的转化及再生植株的获得 | 第71-74页 |
3.2.2 再生植株的PCR检测 | 第74-77页 |
3.2.3 再生植株的Southern杂交鉴定 | 第77-79页 |
3.2.4 转基因植株的Western blot检测 | 第79-81页 |
3.2.5 外源蛋白的ELISA定量检测 | 第81-83页 |
3.2.6 外源蛋白活性检测 | 第83-85页 |
3.3 小结 | 第85-86页 |
第四章 讨论和结论 | 第86-90页 |
4.1 讨论 | 第86-88页 |
4.1.1.外源目的基因在番茄中的表达量 | 第86页 |
4.1.2 双价转基因番茄 | 第86页 |
4.1.3 启动子的选用 | 第86-87页 |
4.1.4 密码子的优化 | 第87页 |
4.1.5 Tα1基因的串联 | 第87-88页 |
4.1.6 转基因植物产品的生物安全性及应用前景 | 第88页 |
4.2 结论 | 第88-89页 |
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2页 |
附录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作者简历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