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镁合金塑性—蠕变交互作用的损伤本构模型及其应用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镁合金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9-10页 |
| ·镁合金应用前景中所面临的挑战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内时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6-18页 |
|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7页 |
|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 2 镁合金蠕变特性的试验研究 | 第18-25页 |
| ·试验设计 | 第18-21页 |
| ·试验设备简介 | 第18-19页 |
| ·材料与试件 | 第19页 |
| ·试验过程 | 第19-21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1-25页 |
| ·AM50 在110℃时的简单拉伸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1页 |
| ·AM50 在110℃时的静态蠕变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1-22页 |
| ·AM50 在110℃时的循环蠕变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22-25页 |
| 3 镁合金粘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 第25-37页 |
| ·引言 | 第25-26页 |
| ·耗散材料粘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 第26-32页 |
| ·强化函数及其物理基础 | 第32-35页 |
| ·强化参数ρ与d_1 | 第33-34页 |
| ·附加交错强化因子f_2 | 第34页 |
| ·附加蠕变强化因子fc | 第34-35页 |
| ·本章小节 | 第35-37页 |
| 4 基于微孔洞形核和生长的损伤演化 | 第37-46页 |
| ·耗散材料损伤过程的热力学讨论 | 第37-38页 |
| ·基于镁合金微结构及缺陷分析的损伤变量 | 第38-41页 |
| ·球形孔洞模型 | 第41-43页 |
| ·孔洞的损伤演化 | 第43-45页 |
| ·孔洞扩展率 | 第43-44页 |
| ·孔洞形核率 | 第44页 |
| ·孔洞损伤演化率 | 第44-45页 |
| ·本章小节 | 第45-46页 |
| 5 本构模型的应用与验证 | 第46-62页 |
| ·不含屈服面的粘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 | 第46-47页 |
| ·增量型本构方程 | 第47-49页 |
| ·算法设计与材料参数确定 | 第49-52页 |
| ·算法设计 | 第49-51页 |
| ·材料参数确定 | 第51-52页 |
| ·本构方程的验证与数值计算 | 第52-55页 |
| ·304不锈钢在二维应力路径下的响应特性 | 第55-62页 |
| 6 结论 | 第62-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71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71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