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11页 |
第一章 坪草腐霉病菌毒素产生除草活性物质的条件优化 | 第11-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2-18页 |
·材料 | 第12-13页 |
·供试菌种 | 第12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12-13页 |
·供试植物 | 第13页 |
·供试试剂 | 第13页 |
·方法 | 第13-18页 |
·菌种的分离 | 第13-14页 |
·菌饼的制备 | 第14页 |
·菌种的鉴定 | 第14页 |
·病菌粗毒素的制备 | 第14-15页 |
·毒素产生条件的优化 | 第15页 |
·病原菌培养过程中糖的利用率测定 | 第15-16页 |
·菌株的紫外诱变 | 第16-17页 |
·高除草活性诱变菌株的发酵试验 | 第17页 |
·除草活性测定 | 第17-1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7页 |
·菌种的分离纯化 | 第18页 |
·PA1和PA5菌株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 第18-20页 |
·PA1和PA5菌株的鉴定结果 | 第18-19页 |
·PA1、PA5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速率测定结果 | 第19-20页 |
·菌种的保存条件 | 第20页 |
·不同培养基对坪草腐霉菌产生除草活性物质的影响 | 第20-21页 |
·坪草腐霉粗毒素对作物的安全性和杀草谱 | 第21页 |
·影响坪草腐霉产生除草活性物质的条件 | 第21-23页 |
·培养时间的影响 | 第21-23页 |
·不同pH值的影响 | 第23页 |
·振荡和静止培养的影响 | 第23页 |
·孢子囊和卵孢子产生毒素对杂草的抑制作用 | 第23页 |
·不同培养时间PD培养基中葡萄糖和PS培养基中蔗糖含量的变化 | 第23-24页 |
·紫外线诱变菌株的生长量和对杂草的抑制作用 | 第24-26页 |
·不同诱变菌株生长量 | 第24-25页 |
·不同诱变菌株的毒素对杂草的抑制作用 | 第25-26页 |
·诱变菌株发酵滤液pH值的变化及粗毒素除草生物活性测定 | 第26-27页 |
3 讨论 | 第27-30页 |
第二章 坪草腐霉病菌具有除草活性组分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 | 第30-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6页 |
·材料 | 第30-31页 |
·供试菌种 | 第30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30-31页 |
·供试植物 | 第31页 |
·供试试剂 | 第31页 |
·供试仪器 | 第31页 |
·方法 | 第31-36页 |
·粗毒素的制备 | 第31页 |
·培养滤液中蛋白质的分离 | 第31-32页 |
·影响除草活性物质分离的条件 | 第32页 |
·菌丝中除草活性物质的提取 | 第32页 |
·粗毒素中除草活性物质的初分离——萃取法 | 第32-34页 |
·除草活性初分离物的性质鉴定 | 第34页 |
·活性物质的分离——薄层层析法 | 第34-35页 |
·除草活性组分的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35页 |
·粗毒素和菌丝中白色油状物的分离和溶解度测定 | 第35页 |
·除草活性组分的结构鉴定 | 第35-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9页 |
·不同有机溶剂萃取所得粗毒素对杂草种子萌发及生长抑制作用 | 第36页 |
·分离蛋白质及蛋白质分离后的培养滤液粗毒素的除草活性测定 | 第36页 |
·培养滤液不同pH值对除草活性的影响 | 第36-37页 |
·培养滤液温度对除草活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培养滤液的盐浓度对除草活性物质萃取的影响 | 第38页 |
·活性炭对培养滤液中的除草活性组分的吸附作用 | 第38页 |
·菌丝提取物对杂草的生物活性 | 第38页 |
·粗毒素中除草活性物质的初步分离 | 第38-39页 |
·除草活性物质的官能团鉴定 | 第39页 |
·除草活性物质的分离——薄层层析法 | 第39-41页 |
·不同展开剂对除草活性物质的分离效果 | 第39-40页 |
·不同Rf值物质的除草活性 | 第40-41页 |
·除草活性组分的分离和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41-44页 |
·Rf值为0.19的分离物除草活性组分的制备 | 第41-42页 |
·Rf值为0.35的分离物除草活性组分的制备 | 第42-43页 |
·Rf值为0.74的分离物除草活性组分的制备 | 第43-44页 |
·除草活性组分的结构鉴定 | 第44-46页 |
·组分Ⅰ的结构鉴定 | 第44-46页 |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除草活性 | 第46页 |
·粗毒素和菌丝提取物中白色油状物的分离及生物活性 | 第46-49页 |
·粗毒素和菌丝提取物中白色油状物的分离 | 第46-47页 |
·组分Ⅴ的结构鉴定 | 第47-49页 |
·组分Ⅴ的生物活性测定 | 第49页 |
3 讨论 | 第49-52页 |
第三章 坪草腐霉病菌毒素产生基因表达的差异 | 第52-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2-58页 |
·材料 | 第52-53页 |
·供试菌种 | 第52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52-53页 |
·试剂和引物 | 第53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53页 |
·方法 | 第53-58页 |
·供试菌种培养不同时间菌丝的取样 | 第53页 |
·供试菌株总RNA的提取 | 第53-54页 |
·除去RNA中的DNA | 第54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54页 |
·DDRT-PCR扩增 | 第54-55页 |
·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55-56页 |
·差异表达片段回收和二次PCR扩增 | 第56页 |
·二次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56页 |
·感受态大肠杆菌细胞的制备 | 第56页 |
·PCR产物与质粒载体的连接 | 第56页 |
·转化大肠杆菌 | 第56-57页 |
·质粒DNA提取 | 第57页 |
·插入片段酶切检测 | 第57页 |
·基因片段测序与序列分析 | 第57-5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8-70页 |
·RNA提取结果 | 第58页 |
·引物的选择 | 第58-59页 |
·PCR扩增产物的分离 | 第59页 |
·PA1菌株和PAM1菌株培养不同时间基因表达的差异 | 第59-60页 |
·二次扩增结果 | 第60-61页 |
·阳性克隆的筛选结果 | 第61页 |
·插入片段的酶切检测结果 | 第61-62页 |
·测序结果与分析 | 第62-70页 |
3 讨论 | 第70-71页 |
结论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附:图版1-12 | 第79-8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6页 |
个人简历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