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统筹城乡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13页 |
Abstract | 第13-16页 |
1 引言 | 第16-29页 |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6-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及相关研究进展 | 第18-26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8-21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21-25页 |
·待深入研究的问题及本论文研究起点 | 第25-26页 |
·本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6-27页 |
·研究课题的来源 | 第26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27页 |
·本课题的可能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27-29页 |
·本课题的可能创新之处 | 第27-28页 |
·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 第28-29页 |
2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认识 | 第29-45页 |
·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历史与现实背景 | 第29-30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涵 | 第30-31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特征 | 第31-32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性与现实意义 | 第32-37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性 | 第32-34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意义 | 第34-37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37-44页 |
·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基本理论 | 第37-42页 |
·系统论 | 第42-43页 |
·协同论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3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其现状评价 | 第45-59页 |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演进与成因分析 | 第45-51页 |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生成和固化过程 | 第45-47页 |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成因分析 | 第47-51页 |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现状评价 | 第51-58页 |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主要表现 | 第51-56页 |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不利影响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4 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 | 第59-65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有利条件 | 第59-60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60-64页 |
·经济因素 | 第60-62页 |
·人口因素 | 第62页 |
·制度因素 | 第62-63页 |
·观念因素 | 第63页 |
·科技文化因素 | 第63页 |
·资源因素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5 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原则与内容 | 第65-71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 | 第65-67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近期目标 | 第65-66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中期目标 | 第66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期目标 | 第66-67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 | 第67-68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内容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6 统筹城乡发展的机制构建 | 第71-95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创新机制 | 第71-90页 |
·宏观经济政策与制度创新 | 第71-81页 |
·农业及农村政策与制度创新 | 第81-90页 |
·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 | 第90-91页 |
·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投入机制 | 第91-92页 |
·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宏观协调机制 | 第92-93页 |
·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7 统筹城乡发展的保障措施与具体对策 | 第95-118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保障措施 | 第95-96页 |
·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对策 | 第96-117页 |
·东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对策 | 第96-102页 |
·中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对策 | 第102-109页 |
·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对策 | 第109-117页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8 结论 | 第118-121页 |
·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 | 第118-119页 |
·下一步研究展望 | 第119-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