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4页 |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0-12页 |
1. 国外研究述评 | 第10-11页 |
2. 国内研究述评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12-13页 |
1.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2页 |
2. 论文的结构框架 | 第12-13页 |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1.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2. 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一、 房地产市场属性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4-24页 |
(一) 实物经济和虚拟经济理论 | 第14-18页 |
1. 实物经济 | 第14-15页 |
(1)实物资本的概念界定 | 第14页 |
(2)实物经济的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 虚拟经济 | 第15-17页 |
(1)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2)学术界对虚拟经济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3. 房地产 | 第17-18页 |
(二) 房地产市场属性的研究 | 第18-24页 |
1. 当代学术界对房地产市场属性问题的研究 | 第18-20页 |
(1)基于房地产兼具实物经济和虚拟经济双重属性的理论研究 | 第18-19页 |
(2)基于房地产作为虚拟经济一部分的理论研究 | 第19-20页 |
(3)基于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研究 | 第20页 |
2.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对房地产市场属性问题的研究 | 第20-24页 |
(1)马克思的实物经济理论 | 第20-21页 |
(2)马克思的虚拟经济理论 | 第21-23页 |
(3)马克思关于房地产的市场属性问题的研究 | 第23-24页 |
二、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概述 | 第24-29页 |
(一) 我国“地产”市场的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1. 土地使用变“无偿”为“有偿” | 第25页 |
2. 土地清理 | 第25页 |
3. 运用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 | 第25页 |
(二) 我国“房产”市场的发展历程 | 第25-27页 |
1. 福利分房 | 第26页 |
2. 房产市场的兴起 | 第26-27页 |
(三)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现状 | 第27-29页 |
1. 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2.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与国外房地产市场的对比 | 第28-29页 |
三、 房地产的市场属性及其两难处境分析 | 第29-43页 |
(一) 房地产的市场属性分析 | 第29-31页 |
1. 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的实物经济属性 | 第29-30页 |
2. 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的虚拟经济属性 | 第30页 |
3. 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的实物经济属性与虚拟经济属性的辩证关系 | 第30-31页 |
(二) 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的市场属性的“两难处境” | 第31-35页 |
1. 过度偏离实物经济属性及其危害 | 第31-32页 |
(1)房地产市场信用缺失 | 第31-32页 |
(2)房地产市场属性的历史渊源 | 第32页 |
2. 过度膨胀虚拟经济属性及其危害 | 第32-35页 |
(1)损害“实物经济”的发展 | 第32-33页 |
(2)剥夺人们占用公共物品的权利 | 第33-35页 |
(三) 市场经济条件下房地产市场属性的理性复归 | 第35-43页 |
1. 影响房地产市场属性变化的因素分析 | 第35-42页 |
2. 房地产市场属性的发展方向 | 第42-43页 |
四、 针对房产市场现状提出的建议和措施 | 第43-48页 |
(一) 明确房地产市场性质,保护居民居住权力 | 第43-44页 |
(二) “地产”与“房产”的分离 | 第44-45页 |
(三) 深化住房用地改革,实现土地合理定价 | 第45-46页 |
(四) 根据住房需求结构,完善住房供给结构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