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一、大学生成才教育的重要性 | 第13-24页 |
| (一) 什么是成才教育 | 第13-18页 |
| 1、人才及人才观 | 第13-17页 |
| 2、成才教育的含义 | 第17-18页 |
| (二) 大学生成才教育与其它教育的关系 | 第18-20页 |
| 1、大学生成才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第18-19页 |
| 2、大学生成才教育与大学生专业教育的关系 | 第19页 |
| 3、成才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 第19-20页 |
| (三) 大学生成才教育的重要性 | 第20-24页 |
| 1、大学生成才教育是社会发展给高等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 | 第20页 |
| 2、成才教育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重要举措 | 第20-21页 |
| 3、成才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 第21-22页 |
| 4、成才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直接目标 | 第22-24页 |
| 二、大学生成才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24-39页 |
| (一) 成才理想教育 | 第24-27页 |
| 1、成才理想 | 第24页 |
| 2、理想与成才 | 第24-25页 |
| 3、成才理想教育的内容 | 第25-27页 |
| (二) 道德品质教育 | 第27-31页 |
| 1、道德品质 | 第27-28页 |
| 2、道德品质与成才 | 第28-29页 |
| 3、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 | 第29-31页 |
| (三) 知识技能教育 | 第31-33页 |
| 1、知识技能 | 第31页 |
| 2、知识技能与成才 | 第31-32页 |
| 3、知识技能教育的内容 | 第32-33页 |
| (四) 科学精神教育 | 第33-36页 |
| 1、科学精神 | 第33页 |
| 2、科学精神与成才 | 第33-34页 |
| 3、科学精神教育的内容 | 第34-36页 |
| (五) 心理素质教育 | 第36-39页 |
| 1、心理素质 | 第36页 |
| 2、心理素质与成才 | 第36-37页 |
| 3、心理素质教育内容 | 第37-39页 |
| 三、大学生成才教育的现状及其分析 | 第39-49页 |
| (一) 大学生成才教育的基本成就和经验 | 第39-40页 |
| (二) 大学生成才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40-44页 |
| 1、重共性轻个性 | 第40-41页 |
| 2、重理论轻实践 | 第41-42页 |
| 3、重才能轻品德 | 第42-43页 |
| 4、重理工轻人文 | 第43-44页 |
| 5、重结果轻过程 | 第44页 |
| (三) 大学生成才教育存在的问题之原因分析 | 第44-49页 |
| 1、教育目标功利化的影响 | 第45-46页 |
| 2、教育过程简单化的结果 | 第46-47页 |
| 3、教育手段经济化是重要原因 | 第47页 |
| 3、教育方法政治化也是因素之一 | 第47-49页 |
| 四、大学生成才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 第49-59页 |
| (一) 大学生成才教育的主要途径 | 第49-55页 |
| 1、课堂教学途径 | 第49-51页 |
| 2、社会实践途径 | 第51-52页 |
| 3、学生社团活动途径 | 第52-53页 |
| 4、个性化教育途径 | 第53-54页 |
| 5、网络教育途径 | 第54-55页 |
| (二) 大学生成才教育的主要方法 | 第55-59页 |
| 1、目标激励法 | 第55-56页 |
| 2、前导教育法 | 第56页 |
| 3、渐进式教育法 | 第56-57页 |
| 4、实践锲入法 | 第57页 |
| 5、团队引领法 | 第57-58页 |
| 6、赏识教育法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