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血平肝方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引言 | 第12-13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3-25页 |
1. 头痛的理论渊源 | 第13-15页 |
·秦汉时期 | 第13页 |
·隋唐宋时期 | 第13-14页 |
·元明时期 | 第14页 |
·清及近现代 | 第14-15页 |
2 病因病机 | 第15-19页 |
·中医病因病机 | 第15-17页 |
·风 | 第15-16页 |
·火 | 第16页 |
·痰 | 第16页 |
·瘀 | 第16-17页 |
·虚 | 第17页 |
·西医相关因素 | 第17-19页 |
·神经血管学说 | 第17页 |
·皮质扩散抑制假说 | 第17页 |
·5-羟色胺与偏头痛 | 第17-18页 |
·一氧化氮与偏头痛 | 第18页 |
·镁与偏头痛 | 第18页 |
·遗传与偏头痛 | 第18-19页 |
·社会及个人性格 | 第19页 |
3. 偏头痛与肝的相关性 | 第19-20页 |
·脏象学说 | 第19页 |
·经络学说 | 第19-20页 |
·情绪因素 | 第20页 |
·疗效 | 第20页 |
4 偏头痛治疗及进展 | 第20-25页 |
·西医治疗及进展 | 第20-23页 |
·药物治疗 | 第20-22页 |
·发作期药物治疗 | 第21页 |
·预防性用药 | 第21-22页 |
·外科治疗 | 第22-23页 |
·中医治疗及进展 | 第23-25页 |
·药物治疗 | 第23-24页 |
·从风治疗头痛 | 第23页 |
·从肝治疗头痛 | 第23页 |
·从痰治疗头痛 | 第23-24页 |
·从瘀治疗头痛 | 第24页 |
·从虚治疗头痛 | 第24页 |
·非药物治疗 | 第24-25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25-38页 |
1 研究课题的内容和方向 | 第25-29页 |
·选题选方研究 | 第25页 |
·临床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5-28页 |
·纳入标准 | 第28页 |
·排除标准 | 第28页 |
·病例脱落标准 | 第28页 |
·全面中止试验条件 | 第28-29页 |
·剔除病例标准 | 第2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实验目的 | 第29页 |
·实验设计 | 第29页 |
·观测项目及指标 | 第29页 |
·疗效评判标准 | 第29-30页 |
3 临床试验结果 | 第30-38页 |
·基本资料 | 第30-33页 |
·痛觉评分疗效判定 | 第31-32页 |
·临床疗效观察 | 第32-33页 |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 | 第33-36页 |
·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 第33-34页 |
·各组症状改善对比 | 第34-36页 |
·中医症候疗效观察 | 第36页 |
·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 第36-38页 |
讨论 | 第38-43页 |
1. 研究结果分析 | 第38页 |
2. 肝阳上亢偏头痛症候分析 | 第38页 |
3. 养血平肝方分析 | 第38-42页 |
4. 运用平肝养血方意治疗偏头痛的进展 | 第42页 |
5.本研究不足之处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附表 | 第45-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