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

《上海孤儿》中的记忆与自我同一性构建

致谢第1-5页
内容提要第5-6页
Abstract第6-10页
导论第10-14页
 一、 石黑一雄及其作品第10-11页
 二、 《上海孤儿》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三、 论文结构第12-14页
第一章 记忆与个人同一性理论概述第14-23页
 一、 集体记忆与自传记忆第14-17页
  1. 集体记忆第14-15页
  2. 自传记忆第15页
  3. 记忆的社会框架与记忆的当下性和选择性第15-17页
 二、 自我同一性第17-20页
  1. 自我同一性的本质及三个层面第17-19页
  2. 自我同一性的特征第19页
  3. 构建自我同一性的原因第19-20页
  4. 自我同一性小结第20页
 三、 记忆的意义:构建自我同一性第20-23页
  1. 记忆与自我同一性第20-21页
  2. 在记忆中构建自我同一性——自我主题第21-23页
第二章 《上海孤儿》中构建个体自我同一性第23-37页
 一、 班克斯的自我同一性危机第24-25页
 二、 班克斯的自我同一性延缓第25-27页
 三、 对自我同一性的积极探索第27-37页
  1. 在家庭框架中进行关于父母与“我”的回忆第28-33页
  2. 对家庭记忆的选择性误读第33-36页
  3. 班克斯确定个体自我同一性第36-37页
第三章 班克斯的群体同一性归属第37-49页
 一、 班克斯的归属感危机第37-38页
 二、 文化群体归属的延缓同一性第38-39页
 三、 确立文化同一性归属第39-49页
  1. 重构在上海租界时的记忆第40-45页
  2. 重构英国学校里的记忆第45-47页
  3. 文化群体同一性归属结论第47-49页
结语第49-51页
注释第51-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挣脱创伤的枷锁--论《宠儿》中的多重空间
下一篇:寻找—找到—失去--菲茨杰拉德短篇小说托多洛夫—弗莱式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