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9页 |
缩略词表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文献综述 BMP、bFGF、双相钙磷陶瓷在成骨过程中的角色和相互作用 | 第12-17页 |
一. BMP | 第12-14页 |
1. BMP 的成骨机理研究及其对骨形成的生理作用 | 第12-13页 |
2. 影响BMP的成骨因素: | 第13页 |
3. BMP 的释放: | 第13-14页 |
二. bFGF | 第14页 |
三. 细胞因子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 第14-15页 |
四.支架材料在组织工程中的角色 | 第15-16页 |
五.发展方向 | 第16-17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7-20页 |
一.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一) 主要试剂 | 第17页 |
(二) 主要仪器 | 第17页 |
二. 实验方法 | 第17-19页 |
(一) 支架材料的制备 | 第17页 |
(二) 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新型双相钙磷陶瓷(HA/TCP,1:1) 的复合: | 第17-18页 |
(三) 实验动物 | 第18页 |
(四) 动物分组与模型建立 | 第18-19页 |
三. 指标检测 | 第19页 |
四. 统计学处理 | 第19-20页 |
结果 | 第20-24页 |
一. 术后兔大体观察 | 第20页 |
二. 股骨缺损组 X 线: | 第20页 |
三. 大体标本观察: | 第20-21页 |
四. 组织学观察 | 第21页 |
五. 碱性磷酸酶染色 | 第21-22页 |
六. 成骨量测定: | 第22页 |
七. 微血管记数分析 | 第22-23页 |
八. 计算机图像分析 | 第23-24页 |
附图 | 第24-39页 |
图1 实验用材料及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图2 异位成骨组大体标本观察 | 第25-26页 |
图3 股骨干缺损组大体标本观察 | 第26-27页 |
图4 X 线片结果 | 第27-28页 |
图5 异位成骨组镜下观察 | 第28-31页 |
图6 股骨干缺损组镜下观察 | 第31-38页 |
图7 碱性磷酸酶染色 | 第38-39页 |
讨论 | 第39-44页 |
一. 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9页 |
二. 细胞因子BMP、bFGF联合用运的可行性: | 第39-40页 |
三. 支架材料的选择 | 第40页 |
四. 载体与BMP、bFGF复合及其逐渐释放的机制 | 第40-41页 |
五. 新骨形成的方式: | 第41页 |
六. 镜下成骨的过程 | 第41-42页 |
七. 异位成骨组的实验结果的意义 | 第42页 |
八. 股骨干缺损组的实验结果的意义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