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图目录 | 第8-9页 |
| 表目录 | 第9-10页 |
| 注释表 | 第10-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5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空时编码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 第12-14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 第二章 空时编码的信道模型 | 第15-21页 |
| ·MIMO系统信道模型 | 第15-16页 |
| ·MIMO系统信道容量 | 第16-18页 |
| ·MIMO系统信道容量的理论值 | 第17-18页 |
| ·MIMO系统信道容量的表示方法 | 第18页 |
| ·仿真结果 | 第18-20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空时编码 | 第21-45页 |
| ·空时编码模型 | 第21-22页 |
| ·空时编码设计准则 | 第22-23页 |
| ·空时格形码 | 第23-28页 |
| ·空时格形码模型 | 第24页 |
| ·空时格形码的编码 | 第24-27页 |
| ·空时格形码的译码 | 第27-28页 |
| ·空时分组码 | 第28-34页 |
| ·空时分组码模型 | 第29-30页 |
| ·空时分组码编码 | 第30-31页 |
| ·空时分组码的译码 | 第31-34页 |
| ·空时格形码与空时分组码性能对比 | 第34-38页 |
| ·设计准则(Design Criterion) | 第34-35页 |
| ·传输速率(Transmission Rate) | 第35-36页 |
| ·分集增益(Diversity Gain) | 第36-37页 |
| ·编码增益(Code Gain) | 第37页 |
| ·算法复杂性(Arithmetic Complexity) | 第37-38页 |
| ·仿真结果 | 第38-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四章 准正交空时分组码 | 第45-61页 |
| ·准正交空时分组码的研究背景 | 第45-46页 |
| ·正交与准正交空时分组码对比 | 第46-47页 |
| ·传统的准正交空时分组码编码方法 | 第47-49页 |
| ·TBH 编码方法 | 第47-48页 |
| ·Jafarkhani 编码方法 | 第48-49页 |
| ·改进的准正交空时分组码 | 第49-57页 |
| ·编码方法 | 第49-51页 |
| ·译码方法 | 第51-53页 |
| ·采用星座旋转技术的准正交空时分组码 | 第53-57页 |
| ·仿真结果 | 第57-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 第五章 总结和后续工作 | 第61-63页 |
| ·总结 | 第61-62页 |
| ·后续工作 | 第62-63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