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地理论文--地理学论文--人文地理学论文--聚落地理学论文

明代永平府境内军事聚落地理初步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7页
绪论第7-17页
 第一节 研究对象的限定第7-8页
 第二节 选题意义第8-10页
  一、由自然环境与交通条件决定的本区域的研究价值第8-9页
  二、本区域在明代九边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第9-10页
 第三节 研究现状第10-14页
  一、明代长城地带军事聚落研究现状第10-12页
  二、与本选题相关的长城研究著作第12-13页
  三、与本选题相关的河北历史地理研究论著第13-14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第14-17页
  一、城市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14-15页
  二、聚落考古学的研究方法第15页
  三、聚落地理学的研究方法第15-17页
第一章 明代永平府境内的军事建置第17-28页
 第一节 明初永平府境内七卫的建立第17-23页
  一、建立于洪武时期的卫第18-20页
  二、建立于永乐时期的卫第20-23页
 第二节 明代永平府境内营路的建立第23-28页
  一、七营路的建立时间第23-25页
  二、营路管辖范围及所统城堡第25-28页
第二章 明代永平府境内军事聚落的选址与空间分布第28-38页
 第一节 军事聚落的选址第28-35页
  一、镇城的选址第28-30页
  二、路城的选址第30-32页
  三、提调城的选址第32-35页
 第二节 军事聚落的空间分布与链式层级防御系统的建立第35-38页
第三章 明代永平府境内军事聚落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空间结构第38-55页
 第一节 城圈修建与规模第38-47页
  一、城圈的修建第38-40页
  二、城圈的建材与规模第40-47页
 第二节 军事聚落内部空间结构第47-52页
  一、镇城内部空间结构第47-49页
  二、路城内部空间结构第49-52页
 第三节 军事聚落内部功能分区的特点:山海关城与永平府城的对比第52-55页
第四章 明末清初永平府境内军事聚落的变迁第55-65页
 第一节 从卫所制到八旗、绿营制的转变第55-57页
  一、清初新兵制的推行:八旗、绿营之制并行第55-56页
  二、境内七个卫的撤销第56-57页
 第二节 军事聚落向城镇的转变——以山海关为例第57-65页
  一、明末清初山海关的政治、经济职能的扩展第58-60页
  二、撤卫设县后城镇面貌的变化第60-65页
结语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附录1 蓟镇建立年代考第73-82页
 一、蓟镇的形成第73-75页
 二、蓟镇总兵治所的变迁第75-78页
 三、蓟镇的职官及管辖范围的变化第78-82页
附录2 明代永平府境内军事聚落统计表第82-90页
致谢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黎锦—绣面龙被研究初探
下一篇:散杂居少数民族社区大众文化管理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薛营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