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页 |
第一章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理论 | 第9-13页 |
1.1 农业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 第9-10页 |
1.2 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的理论基础 | 第10-12页 |
1.2.1 路径依赖理论 | 第10-11页 |
1.2.2 交易费用理论 | 第11-12页 |
1.3 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 第12-13页 |
1.3.1 农业市场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本质 | 第12页 |
1.3.2 农业科技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 第12页 |
1.3.3 农业集约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 | 第12-13页 |
1.3.4 农业社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 | 第13页 |
第二章 国外农业现代化的模式及其借鉴 | 第13-18页 |
2.1 国外农业现代化的模式概况 | 第13-14页 |
2.1.1 美国模式 | 第13-14页 |
2.1.2 日本模式 | 第14页 |
2.1.3 西欧模式 | 第14页 |
2.2 国外农业现代化的有益借鉴 | 第14-18页 |
2.2.1 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 第14-15页 |
2.2.2 发挥立法的作用 | 第15-16页 |
2.2.3 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 | 第16-17页 |
2.2.4 发挥集约化的作用 | 第17-18页 |
2.2.5 发挥社会化的作用 | 第18页 |
第三章 新中国农业发展历程及特征 | 第18-22页 |
3.1 新中国农业发展回眸 | 第19-21页 |
3.1.1 土地改革和农业生产恢复时期 | 第19页 |
3.1.2 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时期 | 第19页 |
3.1.3 人民公社化和农业生产的剧烈波动时期 | 第19-20页 |
3.1.4 “文革”和农业生产低迷时期 | 第20页 |
3.1.5 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和农业生产高速增长时期 | 第20-21页 |
3.1.6 市场体系改革和农业生产在波动中增长时期 | 第21页 |
3.2 新中国农业发展的特征 | 第21-22页 |
3.2.1 改革开放前,农业经济政治化 | 第21-22页 |
3.2.2 改革开放后,农业经济计划化 | 第22页 |
第四章 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 第22-38页 |
4.1 影响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矛盾分析 | 第22-27页 |
4.1.1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经济社会特征 | 第22-24页 |
4.1.2 影响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基本矛盾 | 第24-27页 |
4.2 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方针 | 第27-28页 |
4.2.1 必须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 | 第27页 |
4.2.2 必须以科技进步为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动力 | 第27页 |
4.2.3 必须兼顾土地生产率目标和劳动生产率目标 | 第27页 |
4.2.4 必须突破就农业论农业的局限性 | 第27-28页 |
4.2.5 必须以农民投入为主体,坚持国家投入与农户投入相结合 | 第28页 |
4.2.6 要以加强基础建设和产业化组织建设为条件 | 第28页 |
4.2.7 必须以推进城镇化为依托 | 第28页 |
4.2.8 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 第28页 |
4.3 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 第28-38页 |
4.3.1 农业土地制度创新 | 第28-30页 |
4.3.1.1 土地制度创新应遵循的原则 | 第28-29页 |
4.3.1.2 农业土地制度供给创新的对策设计 | 第29-30页 |
4.3.2 农业组织经营制度创新 | 第30-38页 |
4.3.2.1 农业产业化的效能 | 第31页 |
4.3.2.2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 | 第31-34页 |
4.3.2.3 我国农业产业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 第34-38页 |
结束语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附录 | 第42-43页 |
承诺书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