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7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1-14页 |
二、论文结构 | 第14-15页 |
三、主要创新观点 | 第15-17页 |
第一章 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理论 | 第17-46页 |
第一节 经济结构的内涵 | 第17-24页 |
一、经济结构的诸种界说 | 第18-20页 |
二、本文对经济结构内涵的界定 | 第20-24页 |
第二节 经济结构变迁的理论述评 | 第24-41页 |
一、产业结构及其变迁的相关理论 | 第24-30页 |
二、空间结构及其变迁的理论 | 第30-35页 |
三、制度结构变迁的理论 | 第35-36页 |
四、分工理论对经济结构变迁的整体性解释 | 第36-38页 |
五、本文对经济结构演进机制的理解 | 第38-41页 |
第三节 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相关论述 | 第41-46页 |
一、民族地区区域发展及结构调整的整体性论述 | 第41-42页 |
二、民族地区工业化问题相关论述 | 第42-43页 |
三、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各个侧面的相关论述 | 第43-45页 |
四、总结、评论 | 第45-46页 |
第二章 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及其变迁 | 第46-72页 |
第一节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46-55页 |
一、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域界定 | 第46页 |
二、民族地区作为特殊经济区域的内涵 | 第46-48页 |
三、民族地区的人口、地理及自然资源特征 | 第48-51页 |
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基本情况 | 第51-55页 |
第二节 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及其变动 | 第55-58页 |
一、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 | 第55-57页 |
二、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变迁的特点 | 第57-58页 |
第三节 民族地区空间结构演进及城市化 | 第58-62页 |
一、民族地区空间结构的历史演进 | 第59-60页 |
二、民族地区城镇发展状况与城市化水平 | 第60-62页 |
第四节 民族地区所有制结构及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 | 第62-66页 |
一、民族地区的所有制结构特征 | 第62-64页 |
二、民族地区的正式与非正式制度安排 | 第64-66页 |
第五节 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微观层次考察 | 第66-72页 |
一、微观经济结构变迁一般过程 | 第67-69页 |
二、民族地区的经济组织及其结构特征 | 第69页 |
三、民族地区的市场及其结构特点 | 第69-72页 |
第三章 民族地区经济结构的成因及结构调整总体思路 | 第72-94页 |
第一节 民族地区分工低度发展对经济结构演进的影响 | 第72-79页 |
一、影响分工发展的三个重要条件 | 第72-73页 |
二、民族地区分工低度发展的成因 | 第73-78页 |
三、民族地区经济结构低水平均衡的根源 | 第78-79页 |
第二节 分工理论对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三点启示 | 第79-81页 |
一、外部力量直接推动的结构调整存在重要缺陷 | 第79-80页 |
二、以分工发展促进结构调整是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线 | 第80页 |
三、为分工发展创造条件是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 | 第80-81页 |
第三节 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 | 第81-94页 |
一、民族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及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判断 | 第81-85页 |
二、民族地区工业化道路的理论与实践 | 第85-90页 |
三、以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核心的结构调整思路 | 第90-94页 |
第四章 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 | 第94-135页 |
第一节 民族地区各产业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四川民族地区为例 | 第94-105页 |
一、比较优势及其定量分析指标 | 第94-98页 |
二、四川民族地区各产业比较优势的定量分析 | 第98-103页 |
三、民族地区产业选择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 第103-105页 |
第二节 民族地区第一产业及农牧业的现代化改造 | 第105-110页 |
一、民族地区第一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05-107页 |
二、民族地区农牧业的现代化改造 | 第107-110页 |
第三节 民族地区第二产业及工业结构的调整 | 第110-116页 |
一、民族地区工业发展现状 | 第110-111页 |
二、民族地区工业发展中的问题分析 | 第111-115页 |
三、民族地区工业结构调整 | 第115-116页 |
第四节 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 第116-125页 |
一、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 | 第116-118页 |
二、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问题 | 第118-122页 |
三、民族地区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 | 第122-125页 |
第五节 民族地区特色经济的培育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 第125-135页 |
一、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培育中的几个问题 | 第125-133页 |
二、民族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思考 | 第133-135页 |
第五章 民族地区区域空间结构调整和城市化发展 | 第135-147页 |
第一节 空间集中化发展是民族地区的必然选择 | 第135-137页 |
一、民族地区空间开发的主要任务 | 第135-136页 |
二、空间集中化是民族地区空间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 第136-137页 |
第二节 民族地区空间集中化战略的路径选择 | 第137-141页 |
一、从传统粗放型经济向现代可持续经济的转型是解决民族地区主要矛盾的关键 | 第137-138页 |
二、充分利用生态移民和扶贫开发移民契机,推动民族地区空间集中化发展 | 第138-140页 |
三、以移民为路径的民族地区空间集中化战略的政策措施 | 第140-141页 |
第三节 民族地区的空间开发与城市化战略 | 第141-147页 |
一、空间开发的阶段及城市化道路选择 | 第141-143页 |
二、民族地区城市化的侧重点和发展思路 | 第143-147页 |
第六章 民族地区制度结构调整 | 第147-163页 |
第一节 民族地区所有制结构调整 | 第147-150页 |
一、民族地区所有制结构调整的核心问题 | 第147-149页 |
二、制约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149页 |
三、民族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 | 第149-150页 |
第二节 民族地区正式制度调整和区域经济政策 | 第150-155页 |
一、民族地区的正式制度调整的原则 | 第151页 |
二、民族自治地方区域自治制度的进一步落实完善 | 第151-152页 |
三、民族地区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 第152-155页 |
第三节 民族地区的非正式制度调适—以民族地区宗教为例 | 第155-163页 |
一、宗教在民族地区非正式制度安排中的特殊重要性 | 第156-158页 |
二、少数民族宗教的流变及其“锁定” | 第158-160页 |
三、少数民族宗教的现代性调适 | 第160-163页 |
第七章 民族地区结构调整中的政府职能与区际联系 | 第163-179页 |
第一节 政府在民族地区结构调整中的角色定位 | 第163-166页 |
一、政府在民族地区结构调整中的特殊地位 | 第163-164页 |
二、传统政府主导型结构调整模式的改进 | 第164-166页 |
第二节 民族地区经济结构调整的财政支持 | 第166-172页 |
一、民族地区的财政困境与加大民族财政扶持的必要性 | 第166-170页 |
二、以人为本、富民优先,调整财政支出重点 | 第170-172页 |
第三节 区际联系与民族地区的结构调整 | 第172-179页 |
一、民族地区区际联系现状及其负面影响 | 第172-174页 |
二、建立紧密良性的区际联系机制,促进民族地区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 | 第174-17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9-185页 |
读博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85-186页 |
声明 | 第186-187页 |
后记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