瘘道切缝内口双侧结扎法治疗肛瘘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7-8页 |
2. 临床资料与方法 | 第8-15页 |
2.1 病例来源 | 第8页 |
2.2 诊断标准 | 第8-9页 |
2.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8-9页 |
2.2.2 中医诊断标准 | 第9页 |
2.3 纳入病例标准 | 第9页 |
2.4 排除病例标准 | 第9页 |
2.5 病例脱落及剔除标准 | 第9-10页 |
2.6 随机分组 | 第10-11页 |
2.7 治疗方法 | 第11-13页 |
2.7.1 术前准备 | 第11页 |
2.7.2 麻醉方法 | 第11页 |
2.7.3 手术方法 | 第11-12页 |
2.7.4 术中注意事项 | 第12-13页 |
2.7.5 术后处理 | 第13页 |
2.8 观察和评价指标 | 第13-14页 |
2.8.1 症状评分 | 第13-14页 |
2.8.2 肛门形态与功能 | 第14页 |
2.8.3 伤口愈合情况 | 第14页 |
2.8.4 术后恢复情况 | 第14页 |
2.9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4页 |
2.10 安全性评价标准 | 第14-15页 |
2.11 统计方法 | 第15页 |
3. 结果 | 第15-17页 |
3.1 术后并发症比较 | 第15-16页 |
3.2 术后肛门形态与功能情况比较 | 第16页 |
3.3 术后伤口愈合情况比较 | 第16-17页 |
3.4 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 第17页 |
3.5 疗效比较 | 第17页 |
4. 讨论 | 第17-29页 |
4.1 痰道切缝内口双侧结扎法的理论基础 | 第17-25页 |
4.1.1 解剖学基础 | 第17-21页 |
4.1.2 病因病理特点 | 第21-24页 |
4.1.3 肛痰的分类 | 第24-25页 |
4.1.4 手术原则 | 第25页 |
4.2 本术式的临床特点 | 第25-27页 |
4.2.1 彻底处理内口 | 第25-26页 |
4.2.2 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 | 第26页 |
4.2.3 彻底处理管腔、窦道 | 第26页 |
4.2.4 减少肛门缺损及瘫痕形成 | 第26页 |
4.2.5 有效缩短疗程 | 第26页 |
4.2.6 缩短术后疼痛持续时间 | 第26页 |
4.2.7 有效防止术后并发症 | 第26-27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27-29页 |
4.3.1 疗效分析 | 第27页 |
4.3.2 术后并发症分析 | 第27-28页 |
4.3.3 维护肛门形态与功能情况分析 | 第28-29页 |
5. 结论 | 第29页 |
6. 问题与展望 | 第29-31页 |
致谢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34-35页 |
声明 | 第35-36页 |
附录 综述 | 第36-56页 |
肛瘘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36-56页 |
一、前言 | 第36页 |
二、肛瘘手术治疗发展概况 | 第36-37页 |
三、现代肛瘘的手术方式 | 第37-52页 |
1、肛瘘括约肌切断术式 | 第38-47页 |
2、肛瘘括约肌保留术式 | 第47-52页 |
四、问题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