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第1-16页 |
第一章 中国汽车分销模式的发展演变 | 第16-22页 |
第一节 中国汽车分销模式的历史沿革 | 第16-20页 |
一、 1978年以前,高度计划的分配流通阶段 | 第16-17页 |
二、 1978年至1993年,自销体系的建立阶段 | 第17-18页 |
三、 1994年以后,市场经济体制下多种分销模式的并存阶段 | 第18-20页 |
第二节 中国汽车分销模式中的问题 | 第20-22页 |
一、 中国汽车分销模式的种类 | 第20页 |
二、 中国汽车分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汽车分销模式选择的决定因素 | 第22-32页 |
第一节 市场结构分析 | 第22-24页 |
一、 市场结构 | 第22-23页 |
二、 市场行为 | 第23页 |
三、 市场绩效 | 第23-24页 |
第二节 厂商关系分析 | 第24-26页 |
一、 汽车产业链的特点 | 第24-25页 |
二、 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 第25-26页 |
三、 产业链的合作关系 | 第26页 |
第三节 交易成本分析 | 第26-28页 |
一、 交易成本理论在分销渠道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二、 分销渠道中的成本 | 第27页 |
三、 三种分销模式的交易成本 | 第27-28页 |
第四节 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导向分析 | 第28-30页 |
一、 汽车产业的重要性 | 第29-30页 |
二、 汽车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 | 第30页 |
第五节 产品因素和技术因素分析 | 第30-32页 |
一、 产品因素对分销模式选择的决定作用 | 第30-31页 |
二、 技术因素对分销模式选择的决定作用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国际汽车分销模式的演变及启示 | 第32-44页 |
第一节 美国汽车分销模式的发展过程 | 第32-33页 |
一、 20年代以前,多渠道分销模式时期 | 第32页 |
二、 20-30年代,制造商为主导的专卖代理分销模式形成时期 | 第32-33页 |
三、 1930年以后,法律限制期 | 第33页 |
四、 80年代,经销商规模扩大期 | 第33页 |
五、 90年代以后,分销模式稳定发展期 | 第33页 |
第二节 欧盟汽车分销模式的发展过程 | 第33-36页 |
一、 1980年以前,多种汽车分销模式并存阶段 | 第33-34页 |
二、 1980年-2002年,汽车品牌专卖模式快速发展阶段 | 第34页 |
三、 2002年以后,欧盟汽车销售新法规实行时期 | 第34-36页 |
第三节 美国与欧盟汽车分销模式的比较 | 第36-44页 |
一、 美国与欧盟汽车分销模式发展的决定因素 | 第36-39页 |
二、 美国与欧盟分销模式选择的比较 | 第39-40页 |
三、 美国与欧盟汽车市场效率的比较 | 第40-42页 |
四、 对中国分销模式选择的启示 | 第42-44页 |
第四章 中国汽车分销模式的选择 | 第44-60页 |
第一节 中国汽车分销模式选择决定因素 | 第44-49页 |
一、 市场供求因素 | 第44-46页 |
二、 市场结构因素 | 第46-47页 |
三、 厂商关系因素 | 第47页 |
四、 汽车产业政策导向因素 | 第47-49页 |
第二节 中国汽车分销模式分析 | 第49-60页 |
一、 一体化模式 | 第49-51页 |
二、 中间商分销模式 | 第51-54页 |
三、 品牌专卖模式 | 第54-59页 |
四、 三种分销模式的比较结论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建立高效的汽车分销体系 | 第60-72页 |
第一节 高效的汽车分销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60-61页 |
一、 建立稳定的经销关系 | 第60页 |
二、 利益合理化 | 第60-61页 |
三、 应有多种模式并存 | 第61页 |
第二节 建立高效的汽车分销体系的主要措施 | 第61-72页 |
一、 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 | 第61-62页 |
二、 发展壮大汽车销售企业 | 第62-72页 |
结论 | 第72-73页 |
后记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