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英文摘要 | 第6-7页 |
第一部分 红巴梨f3h基因的克隆及植物载体的构建 | 第7-3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7-14页 |
·花色素简介 | 第7-8页 |
·花色素的生物合成 | 第8-9页 |
·影响花色素苷表现的因素 | 第8-9页 |
·花色素苷生物合成的信号调控 | 第9页 |
·花色素生物合成的遗传学背景 | 第9-11页 |
·花色素生成相关基因 | 第10-11页 |
·与液泡液pH相关的基因 | 第11页 |
·花色素基因工程 | 第11-14页 |
·反义抑制法 | 第12页 |
·共抑制法 | 第12页 |
·外源目的基因的导入 | 第12页 |
·调节基因 | 第12-13页 |
·其它方法 | 第13-14页 |
2 材料与试剂 | 第14页 |
·实验材料 | 第14页 |
·菌株 | 第14页 |
·质粒 | 第14页 |
·试剂 | 第14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14页 |
3 花青素生成相关基因f3h基因的克隆 | 第14-17页 |
·f3h基因全长序列的获得 | 第14-15页 |
·全长的获得 | 第14-15页 |
·添加酶切位点 | 第15页 |
·DNA片段回收 | 第15-16页 |
·回收 | 第15-16页 |
·电泳检测回收片段纯度、大小 | 第16页 |
·回收片段的连接 | 第16页 |
·连接产物的转化 | 第16页 |
·E.coli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16页 |
·转化 | 第16页 |
·质粒DNA的提取 | 第16页 |
·插入片段的质粒检测 | 第16-17页 |
·f3h基因cDNA的PCR检测 | 第16-17页 |
·f3h基因cDNA的酶切检测 | 第17页 |
·克隆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17页 |
4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17-18页 |
·f3h基因编码区的获得 | 第17页 |
·载体pBI121的制备 | 第17-18页 |
·连接、转化及重组克隆的筛选与鉴定 | 第18页 |
5 结果与分析 | 第18-22页 |
·f3h基因全长的获得 | 第18-21页 |
·引物A和B对cDNA的扩增结果 | 第18-19页 |
·扩增产物的克隆和重组子的筛选 | 第19页 |
·PCR检测变大的质粒图 | 第19页 |
·酶切检测结果 | 第19页 |
·测序结果 | 第19-20页 |
·核酸和蛋白质同源性比较 | 第20-21页 |
·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1-22页 |
·f3h基因酶切结果 | 第21页 |
·载体pBI121的制备 | 第21页 |
·重组子的筛选 | 第21页 |
·PCR检测结果 | 第21-22页 |
6 讨论 | 第22-24页 |
·基因克隆 | 第22页 |
·载体构建 | 第22-24页 |
参考文献 | 第24-27页 |
附录 | 第27-35页 |
第二部分 应用RAPD技术对梨部分品种的鉴定及亲缘关系的探讨 | 第35-5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35-43页 |
·目前梨在落业果树中的地位及存在问题 | 第35页 |
·果树分类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常规方法 | 第35-36页 |
·分子标记 | 第36-38页 |
·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简介 | 第38-39页 |
·RAPD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 | 第39-41页 |
·品种鉴定与分类 | 第39页 |
·系谱分析 | 第39页 |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 | 第39-40页 |
·体细胞变异和杂种后代的变异 | 第40页 |
·构建遗传学图谱 | 第40-41页 |
·目标基因的定位与分离 | 第41页 |
·RAPD存在的问题 | 第41-43页 |
2 材料及方法 | 第43-46页 |
·梨基因组DNA的提取及鉴定 | 第43-44页 |
·材料 | 第43-44页 |
·试剂 | 第44页 |
·操作方法 | 第44页 |
·DNA质量的检测 | 第44页 |
·RAPD条件的优化 | 第44-45页 |
·材料 | 第44页 |
·试剂 | 第44页 |
·PCR扩增条件 | 第44-45页 |
·参数梯度设计 | 第45页 |
·电泳检测 | 第45页 |
·RAPD技术对梨部分品种的鉴定 | 第45-46页 |
·材料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4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6-49页 |
·DNA提取及鉴定 | 第46页 |
·DNA提取和质量评估 | 第46页 |
·试材选用 | 第46页 |
·RAPD条件优化 | 第46-47页 |
·Mg~(2+)浓度影响 | 第46页 |
·随机引物浓度的影响 | 第46页 |
·dNTP浓度的影响 | 第46页 |
·Taq酶浓度影响 | 第46-47页 |
·DNA模板浓度的影响 | 第47页 |
·品种聚类分析 | 第47-49页 |
·引物的选择及多态性分析 | 第47页 |
·不同引物的扩增结果 | 第47-48页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48-49页 |
4 讨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附录 | 第55-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