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1页 |
上编 南宋前期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 | 第11-61页 |
第一章 、 南北宋之际的学术转型 | 第11-16页 |
第二章 、 南宋前期的学术潮流与尊杜风尚 | 第16-34页 |
第一节 “忠君”观在南渡初年的发展与强化 | 第16-17页 |
第二节 春秋学直接影响下的诗人群体 | 第17-23页 |
1 、以张浚、胡铨为政治中心的主战派诗人群体 | 第17-21页 |
2 、春秋学影响下的“三河少年”--陆游、张孝祥 | 第21-23页 |
第三节 、南宋前期对杜诗的继承取向 | 第23-29页 |
1 、春秋学影响下的诗歌创作与南渡大家诗歌创作的对比 | 第23-25页 |
2 、“爱君”说的发扬--春秋学影响下的诗人对杜诗忠君意识的全面继承 | 第25-29页 |
第四节 、士精神的复兴--“诗主刚气”的诗歌风尚 | 第29-34页 |
第三章 、 理学的发展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 第34-49页 |
第一节 、理学影响下的诗歌美学趋向--对晚唐诗风的提倡 | 第35-41页 |
1 、朱弁对晚唐诗风的“风雅”熔铸 | 第35-38页 |
2 、由“挦扯义山”到师承经典--吕本中、杨万里在晚唐诗风经典化进程中的贡献 | 第38-41页 |
第二节 、对陶、韦诗风的理学阐释与重新熔铸 | 第41-49页 |
1 、理学思想中的“主静”内核 | 第41-42页 |
2 、对“孔颜乐处”的追求 | 第42-43页 |
3 、对陶、韦诗风的精神体认和艺术探索 | 第43-44页 |
4 、“二泉”之诗--秋之静寂 | 第44-49页 |
第四章 、 名节观的高度发展及对诗坛的浸润 | 第49-61页 |
第一节 、“义利之辨”与名节观的强化 | 第51-52页 |
第二节 、名节观在向其它学派渗透过程中的发展与完善 | 第52-54页 |
第三节 、名节观作用下的诗歌理论及创作 | 第54-61页 |
下编 南宋后期的学术发展与诗歌流变 | 第61-104页 |
第一章 、 南宋后期的学术发展趋势 | 第61-65页 |
第二章 、 陆杨心学之“毋意主静”观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 第65-70页 |
第一节 、 心学思想影响下的诗歌创作个案研究--史弥宁的诗歌创作 | 第65-66页 |
第二节 、“毋意静悟”的心学思想对宋末及后世诗歌创作理论的影响 | 第66-70页 |
第三章 、“自作主宰”论和“真情”观在诗歌创作理论中的提倡 | 第70-82页 |
第一节 、 诗歌创作“真情”观的提出 | 第70-73页 |
第二节 、 “真情”观作用下的宋末诗歌评点 | 第73-82页 |
1 、严羽的诗歌评点 | 第73-75页 |
2 、刘辰翁的诗歌评点 | 第75-82页 |
第四章 学术中的“道德人格”论与诗歌创作的“气节”说 | 第82-88页 |
第一节 、由抱节守义到舍身取义 | 第82-84页 |
1 、朱子的名节观在南宋后期诗坛的影响 | 第82页 |
2 、对道德人格中“舍身取义”一面的大力宏扬 | 第82-84页 |
第二节 、“气节说”在宋末诗歌中的体现 | 第84-88页 |
1 、春秋史鉴大纛下对“失节”者的严肃批判 | 第84-85页 |
2 、和陶诗和咏物诗的兴盛 | 第85-88页 |
第五章 、 “经世”精神在学术合流后对诗坛的巨大影响 | 第88-104页 |
第一节 、 对经世致用精神的践履 | 第88-89页 |
第二节 、 南宋后期诗坛对“诗史”精神的高倡 | 第89-95页 |
1 、南宋后期的学术合流大潮对刘克庄的影响 | 第89-91页 |
2 、刘克庄对诗史精神的领悟 | 第91-92页 |
3 、戴复古诗歌--现实土壤中绽放出的主体情志--南宋学术合流下的诗歌创作新变 | 第92-95页 |
第三节 、向“雄浑”诗风的回归 | 第95-98页 |
第四节 、从咏史到诗史--由历史走向现实 | 第98-104页 |
结语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