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8页 |
一、 二十年“严打”之回顾 | 第8-14页 |
(一) 第一次“严打” | 第8-10页 |
(二) 第二次“严打” | 第10-11页 |
(三) 第三次“严打” | 第11-12页 |
(四) 三次“严打”特点分析 | 第12-14页 |
二、 “严打”刑事政策之理性分析 | 第14-26页 |
(一) “严打”刑事政策的有效性分析 | 第14-17页 |
1 、“严打”基本实现了其预期目的 | 第14-15页 |
2 、“严打”与公众的价值观达成一致 | 第15-16页 |
3 、“严打”发挥了对各项资源的整合效用 | 第16-17页 |
(二) “严打”刑事政策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 第17-21页 |
1 、“严打”刑事政策已成为20世纪中期以来各国普遍采取的通行政策 | 第17-18页 |
2 、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地犯罪高峰是施行“严打”刑事政策的主因 | 第18-19页 |
3 、我国的传统惯行的重刑思维的刑法文化是“严打”刑事政策选择的思想渊源 | 第19-20页 |
4 、追求社会正义的报应观念在现代社会里仍然支配着普通公众的心理 | 第20-21页 |
(三) “严打”刑事政策适用的合法性分析 | 第21-23页 |
1 、“严打”刑事政策与刑法精神具有一致性 | 第21页 |
2 、刑事法律是“严打”刑事政策的界限 | 第21-22页 |
3 、“严打”刑事政策与刑事法律之间互为作用互为影响 | 第22-23页 |
4 、“严打”刑事政策并不背离刑事法律的基本原则 | 第23页 |
(四) 严打刑事政策实践的局限性分析 | 第23-26页 |
1 、将“严打”等同于集中统一行动 | 第24页 |
2 、将“严打”等同于程序简略、办案粗糙、随意执法 | 第24-25页 |
3 、将“严打”视为解决突出治安问题的一剂良药 | 第25-26页 |
三、 法治进程中“严打”刑事政策的走向性分析 | 第26-35页 |
(一) 我国法治的基本要求与法治化进程的特点 | 第26-29页 |
1 、现代法治的概念 | 第26-27页 |
2 、我国现代法治实现的基础条件与基本要求 | 第27-29页 |
3 、我国法治化进程的特点 | 第29页 |
(二) 我国“严打”政策与法治的关系 | 第29-33页 |
1 、“严打”政策将会是我国现代法治发展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的阶段性的现实需要 | 第29-30页 |
2 、“严打”政策在特定时期呈现出与法治发展的趋势同步 | 第30-31页 |
3 、“严打”强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法治建设 | 第31-33页 |
(三) 法治化要求下的“严打”政策 | 第33-35页 |
1 、从重必须依法 | 第33页 |
2 、从重必须合法 | 第33-34页 |
3 、从快必须程序公正 | 第34-35页 |
四、 我国法治化进程中完善“严打”政策的思考 | 第35-44页 |
(一) 正确“严打”刑事政策定位 | 第35-36页 |
1 、“依法”是“严打”政策关键词 | 第35-36页 |
2 、“严打”应与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相结合 | 第36页 |
3 、“严打”应兼容公正与效率 | 第36页 |
(二) 精确“严打”重点指向 | 第36-37页 |
1 、正确分析形势,做好“严打”重点选择 | 第36-37页 |
2 、突出“严打”重点对象的精确性、针对性 | 第37页 |
(三) 加强刑罚体系建设 | 第37-39页 |
1 、增加人权保障因素 | 第38页 |
2 、引入轻刑化思想 | 第38页 |
3 、确定“重重轻轻”的“两极化”刑罚政策 | 第38-39页 |
(四) 建立高效密合的“严打”运行机制 | 第39-41页 |
1 、整合司法资源配置 | 第39页 |
2 、建立经常性的“严打”工作运行机制 | 第39-40页 |
3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 | 第40-41页 |
(五) 强化“严打”组织 | 第41-44页 |
1 、坚持打防结合 | 第41-42页 |
2 、坚持综合治理 | 第42页 |
3 、坚持群众路线 | 第42-44页 |
后记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