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1.1 前言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 第10-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3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4.1 研究的目的 | 第12页 |
1.4.2 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3-14页 |
1.5.1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5.2.1 文献资料查阅法 | 第13页 |
1.5.2.2 问卷调查法 | 第13页 |
1.5.2.3 专家访谈法 | 第13页 |
1.5.2.4 实地走访法 | 第13-14页 |
2 数字化体育的形成及发展 | 第14-16页 |
2.1 数字地球的显现 | 第14-15页 |
2.2 数字化体育的形成及其时代背景 | 第15-16页 |
2.2.1 数字化体育认识及相关建设 | 第15-16页 |
2.2.2 数字化体育内涵 | 第16页 |
3 高等教育谋求创新的时代要求 | 第16-18页 |
3.1 创新是构建信息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 | 第16-17页 |
3.2 构建信息时代的高等教育 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 | 第17页 |
3.3 高校体育教育创新理念 | 第17-18页 |
4 高校数字化体育教学及课程整合 | 第18-47页 |
4.1 高校数字化体育教学 | 第19-25页 |
4.1.1 高校数字化体育教学概念的界定 | 第19页 |
4.1.2 高校数字化体育教学的宏观特征 | 第19-25页 |
4.1.2.1 高校数字化体育教学的基本构成 | 第19-21页 |
4.1.2.2 高校数字化体育教学所起的作用 | 第21-23页 |
4.1.2.3 高校数字化体育教学的本质 | 第23-25页 |
4.2 高校数字化体育课程整合 | 第25-38页 |
4.2.1 背景分析 | 第25页 |
4.2.2 课程及课程整合的思想 | 第25-28页 |
4.2.2.1 课程内涵发展观 | 第26页 |
4.2.2.2 课程整合观 | 第26-28页 |
4.2.3 高校数字化体育课程体系整合分析 | 第28-38页 |
4.2.3.1 高校数字化体育课程的内在结构的整合 | 第28-30页 |
4.2.3.2 高校数字化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的整合 | 第30-32页 |
4.2.3.3 高校数字化体育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整合 | 第32-36页 |
4.2.3.4 高校数字化体育课程的教学评价的整合 | 第36-37页 |
4.2.3.5 高校数字化体育课程的交流 | 第37-38页 |
4.3 电子竞技运动 | 第38-47页 |
4.3.1 体育的真谛 | 第38-39页 |
4.3.2 电子竞技的引入 | 第39-40页 |
4.3.3 高校开展电子竞技运动的实证分析 | 第40-47页 |
4.3.3.1 调查问卷的对象 | 第40-41页 |
4.3.3.2 问卷质量分析 | 第41-42页 |
4.3.3.3 调查基本情况的统计 | 第42-43页 |
4.3.3.4 分析与讨论 | 第43-47页 |
5 存在障碍及对策 | 第47-50页 |
5.1 师资自身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有待进一步强化 | 第47-48页 |
5.2 相关设施不配套或数量不足辅助教学软件开发不力且涉及课目单一 | 第48-49页 |
5.3 硬软件环境建设不同步 共享化大环境缺乏 | 第49页 |
5.4 课程目标规范性差评价体系科学量化性不强 | 第49-50页 |
5.5 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不强 | 第50页 |
5.6 区域性差异突出 东西部地区间差异大 | 第50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0-55页 |
6.1 结论 | 第50-51页 |
6.2 建议 | 第5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52页 |
附录:大学生电子竞技运动参与情况的问卷调查 | 第52-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