澜沧江小湾水电站左岸砂石系统边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1 前言 | 第1-14页 |
·研究意义及选题依据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边坡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边坡稳定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11页 |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1-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2 研究区区域地质环境 | 第14-29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4-17页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14-16页 |
·区域构造变动及构造应力场转换 | 第16-17页 |
·地形地貌 | 第17页 |
·地层岩性 | 第17-20页 |
·地质构造 | 第20-25页 |
·断层 | 第21-24页 |
·节理 | 第24-25页 |
·地应力演化特征分析 | 第25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5-27页 |
·地震 | 第27-29页 |
3 “左砂”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 第29-36页 |
·地形地貌及工程边坡体型 | 第29-30页 |
·岩性特征 | 第30页 |
·风化卸荷特征 | 第30-32页 |
·岩体结构特征 | 第32-33页 |
·结构面类型 | 第32页 |
·边坡主要结构面特征 | 第32-33页 |
·岩体物理力学性质 | 第33-36页 |
4 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概念模型”分析 | 第36-51页 |
·概述 | 第36页 |
·自然边坡变形破坏迹象及破坏模式 | 第36-38页 |
·自然边坡的变形破裂迹象 | 第36-38页 |
·自然边坡的变形破裂模式及机制分析 | 第38页 |
·开挖边坡变形破坏迹象及破坏模式 | 第38-51页 |
·变形现象观测 | 第39-42页 |
·边坡变形监测 | 第42-49页 |
·开挖边坡的变形失稳模式及稳定性“概念模型”分析 | 第49-51页 |
5 数值模拟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 第51-72页 |
·概述 | 第51页 |
·FLAC基本原理 | 第51-55页 |
·边坡稳定性FLAC~(2D)模拟及变形趋势分析 | 第55-64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55-56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6-63页 |
·变形趋势分析与评价 | 第63-64页 |
·边坡稳定性FLAC~(3D)模拟及变形趋势分析 | 第64-72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4-65页 |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 第65-71页 |
·变形趋势分析与评价 | 第71-72页 |
6 边坡稳定性刚体极限平衡分析 | 第72-77页 |
·计算方法及原理 | 第72-73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及计算参数的选取 | 第73-75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5-77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75页 |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分析 | 第75-77页 |
7 结论与认识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