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泵论文--各种用途论文

新型压裂、酸化泵机理研究及结构设计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目录第6-10页
1 绪论第10-21页
 1.1 压裂、酸化泵国内外现状第10-16页
  1.1.1 国外压裂、酸化泵的现状第11-14页
  1.1.2 国内压裂、酸化泵的现状第14-16页
 1.2 压裂、酸化泵的研究现状第16-18页
  1.2.1 密封第16-17页
  1.2.2 泵阀第17-18页
  1.2.3 阀箱第18页
 1.3 压裂、酸化泵设计存在的问题第18-19页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第19-21页
2 新型压裂、酸化泵机理研究第21-36页
 2.1 压裂、酸化泵柱塞的运动规律分析第21-22页
 2.2 瞬时理论流量第22-23页
 2.3 液流速度系数和加速度系数第23-24页
 2.4 液缸内的压力变化特点及正常吸入条件第24-28页
 2.5 压裂、酸化泵泵阀工作原理第28-32页
  2.5.1 阀盘运动的基本规律第28-30页
  2.5.2 最大冲次的确定第30-32页
 2.6 压裂、酸化泵动力端力学分析第32-35页
  2.6.1 作用于泵动力端的力第32-33页
  2.6.2 曲柄连杆机构作用力分析第33-35页
 2.7 小结第35-36页
3 新型压裂、酸化泵结构设计第36-44页
 3.1 设计原则第36页
 3.2 设计方法第36页
 3.3 总体方案设计第36-43页
  3.3.1 基本参数的确定第36-37页
  3.3.2 主要结构参数的确定第37-38页
  3.3.3 传动方式和原动机的选择第38-39页
  3.3.4 方案论证第39-41页
  3.3.5 新型压裂、酸化泵结构设计第41-43页
 3.4 小结第43-44页
4 主要零部件力学分析与结构设计第44-59页
 4.1 曲轴的结构设计与力学分析第44-47页
  4.1.1 曲轴设计的一般原则第44页
  4.1.2 主要尺寸的初步确定第44-45页
  4.1.3 曲轴力学分析第45-47页
 4.2 连杆的结构设计与力学分析第47-49页
  4.2.1 连杆设计的一般原则第47页
  4.2.2 连杆结构尺寸确定第47-48页
  4.2.3 连杆力学分析第48-49页
 4.3 十字头结构设计与力学分析第49-51页
  4.3.1 新型压裂酸化泵十字头的结构型式和特点第50页
  4.3.2 十字头力学分析第50-51页
 4.4 泵壳的结构设计与力学分析第51-55页
  4.4.1 泵壳的结构设计第51-52页
  4.4.2 泵壳的力学分析第52-55页
 4.5 阀箱结构设计与力学分析第55-59页
  4.5.1 阀箱结构设计第55-56页
  4.5.2 阀箱力学分析第56-59页
5 新型压裂、酸化泵液力端材料研究第59-68页
 5.1 液力端材料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59页
 5.2 液力端材料选择第59-68页
  5.2.1 温度对材料性能的影响第60-65页
  5.2.2 常用的低温工程材料第65-66页
  5.2.3 液力端材料的选择第66-67页
  5.2.4 液力端设计、制造应注意的要点第67-68页
6 新型压裂、酸化泵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第68-83页
 6.1 液力端流体仿真模型的建立第68-76页
  6.1.1 国内外泵阀运动模型综述第68-69页
  6.1.2 吸入阀数学模型第69-73页
  6.1.3 排出阀数学模型第73-75页
  6.1.4 新型压裂、酸化泵流体仿真模型第75-76页
 6.2 新型压裂、酸化泵动力端动力学仿真模型第76-81页
  6.2.1 新型压裂、酸化泵动力端动力学仿真模型第76-77页
  6.2.2 新型压裂、酸化泵动力端动力学方程第77-81页
  6.2.3 新型压裂、酸化泵动力端动力学仿真模型第81页
 6.3 新型压裂、酸化泵系统仿真模型第81-82页
 6.4 小结第82-83页
7 新型压裂、酸化泵仿真模型求解第83-106页
 7.1 模型计算方法简介第83-86页
  7.1.1 差分法求解偏微分方程第83-86页
  7.1.2 积分法求解微分方程组第86页
 7.2 新型压裂、酸化泵系统动力学模型求解第86-96页
  7.2.1 泵阀数学模型求解第86-91页
  7.2.2 柱塞数学模型求解第91-94页
  7.2.3 连杆数学模型求解第94页
  7.2.4 曲轴力矩数学模型求解第94-95页
  7.2.5 系统动力学模型求解第95-96页
 7.3 新型压裂、酸化泵系统仿真程序设计第96-99页
  7.3.1 仿真策略第96页
  7.3.2 仿真程序第96-99页
 7.4 新型压裂、酸化泵仿真结果验证第99页
 7.5 新型压裂、酸化泵仿真结果分析第99-105页
  7.5.1 仿真结果第99-102页
  7.5.2 弹簧刚度影响第102-103页
  7.5.3 泵阀结构尺寸影响第103-105页
  7.5.4 泵阀角度影响第105页
 7.6 小结第105-106页
8 新型压裂、酸化泵优化设计第106-116页
 8.1 新型压裂、酸化泵工作性能的分析第106-107页
  8.1.1 泵效第106-107页
  8.1.2 压力波动第107页
 8.2 新型压裂、酸化泵优化计算方法第107-111页
  8.2.1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第107-111页
  8.2.2 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第111页
 8.3 新型压裂、酸化泵优化设计及结果第111-115页
  8.3.1 样本取值第111-112页
  8.3.2 利用VB与Matlab混编求解优化模型第112-114页
  8.3.3 神经网络结果分析第114-115页
  8.3.4 优化模型结果第115页
 8.4 小结第115-116页
9 结论与进一步的研究工作第116-118页
论文期间科研情况第118-119页
致谢第119-120页
参考文献第120-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盘式无铁心永磁同步电机磁场分析及磁钢结构优化
下一篇:USB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