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有色金属论文--铜论文

甘肃省铜矿主要类型与勘查前景研究

前言第1-18页
 一、 勘查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0-14页
 二、 甘肃铜矿勘查研究史简述第14-15页
 三、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5-16页
 四、 主要工作量第16-17页
 五、 研究内容及取得的主要成果第17-18页
第一章 甘肃省铜矿发育特征及其类型划分第18-33页
 第一节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第18-22页
  一、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第18页
  二、 构造单元划分第18-19页
  三、 大地构造相基本特征第19-22页
 第二节 铜矿类型划分与区域分布概况第22-27页
  一、 划分依据与原则第22页
  二、 铜矿类型划分方案第22-24页
  三、 区域铜矿分布特征第24-27页
 第三节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第27-33页
  一、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第27-30页
  二、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第30-33页
第二章 铜矿主要类型与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第33-73页
 第一节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型铜-镍矿第33-39页
 第二节 海相火山岩型铜矿第39-58页
  一、 白银厂铜矿田第40-47页
  二、 嘉峪关桦树沟铁铜矿床第47-49页
  三、 肃南县石居里铜矿第49-53页
  四、 清水县陈家庙铁铜矿床第53-55页
  五、 甘肃文县筏子坝铜矿第55-58页
 第三节 斑岩型铜矿第58-63页
  一、 甘肃金塔县白山堂铜矿第58-60页
  二、 甘肃肃北县公婆泉铜矿第60-63页
 第四节 矽卡岩型铜矿第63-66页
  一、 矽卡岩型铜矿发育概况第63-65页
  二、 典型矿床第65-66页
 第五节 沉积砂页岩型铜矿第66-70页
  一、 陆相沉积砂页岩型铜矿第66-68页
  二、 海相砂页岩型铜矿第68-70页
 第六节 脉型铜矿第70-73页
第三章 地质演化历史中铜成矿规律研究第73-83页
 第一节 甘肃铜矿的时空发育规律第73-75页
  一、 含铜层位与主要成矿阶段第73-74页
  二、 主要铜矿类型的成矿地质背景第74-75页
 第二节 主要控矿因素与成矿规律第75-81页
  一、 含矿建造分析第76-78页
  二、 地质构造与铜矿化的关系第78-79页
  三、 铜矿床的后期叠加改造与变化第79-81页
 第三节 地质构造发展演化与铜成矿第81-83页
  一、 大陆裂谷-岛弧发展时期的铜成矿作用第81-82页
  二、 陆内造山阶段的铜成矿作用第82-83页
第四章 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对铜矿床的控制与影响第83-97页
 第一节 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特征第83-85页
  一、 本区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特点第83-84页
  二、 印支-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带发育特征第84-85页
 第二节 印支-燕山期构造与大型-超大型矿床的耦合关系第85-94页
  一、 印支-燕山期构造与主要内生矿产的分布第85-87页
  二、 印支-燕山期构造对主要内生矿产的控制与影响作用第87-91页
  三、 印支-燕山期构造对铜矿床的叠加改造作用第91-94页
 第三节 北东向构造控矿带的划分与研究意义第94-97页
  一、 北东向构造控矿带的划分第94-95页
  二、 研究意义第95-97页
第五章 甘肃铜矿勘查前景与找矿方向第97-113页
 第一节 铜矿找矿标志与模型第97页
 第二节 铜成矿带、成矿远景区研究划分第97-100页
  一、 划分依据与标准第97-98页
  二、 主要成矿带划分第98-99页
  三、 铜成矿远景区的确定第99-100页
 第三节 铜主要成矿远景区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第100-109页
  一、 A类成矿远景区第103-108页
  二、 B类成矿远景区第108-109页
  三、 C类成矿远景区第109页
 第四节 铜矿勘查研究思路与找矿途径第109-113页
  一、 勘查研究的思路与策略第109-111页
  二、 找矿途径第111-113页
第六章 资源危机矿山解困思考第113-116页
 一、 矿山资源现状简述第113-114页
 二、 老矿山的找矿前景与研究意义第114-115页
 三、 老矿山解困与资源拓展的主要途径第115-116页
结语第116-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21页

论文共1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局部时频分析的抗噪声语音识别算法研究
下一篇:我国商业保险法律监管体系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