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4页 |
第一章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 第14-19页 |
第一节 青藏高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4-15页 |
第二节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一些科学问题 | 第15-16页 |
第三节 选题依据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6-19页 |
第二章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概况与地层层序的划分 | 第19-25页 |
第一节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概况 | 第19-21页 |
第二节 晚新生代区域地层层序的划分与对比 | 第21-25页 |
第三章 柴达木盆地北缘活动构造的几何图像与变形特征 | 第25-39页 |
第一节 柴达木盆地北缘活动构造的几何图像 | 第25页 |
第二节 柴达木盆地北缘活动褶皱的变形特征 | 第25-31页 |
第三节 柴达木盆地北缘活动断裂的变形特征 | 第31-36页 |
第四节 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变形机制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鄂拉山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特征和机制 | 第39-62页 |
第一节 鄂拉山断裂带的构造变形特征 | 第40-48页 |
第二节 乌兰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 第48-54页 |
第三节 茶卡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 第54-59页 |
第四节 鄂拉山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机制 | 第59-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日月山地区晚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的特征和机制 | 第62-74页 |
第一节 热水-日月山断裂带的构造变形特征 | 第63-69页 |
第二节 哈拉湖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航片解译结果 | 第69-71页 |
第三节 热水-日月山断裂带的构造变形机制 | 第71-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第六章 拉脊山地区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 | 第74-99页 |
第一节 拉脊山断裂带晚新生代构造演化与新活动特征 | 第74-84页 |
第二节 贵德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时代和过程 | 第84-91页 |
第三节 临夏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时代和过程 | 第91-96页 |
第四节 拉脊山地区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机制 | 第96-97页 |
小结 | 第97-99页 |
第七章 兰州地区晚新生代以来的构造变形特征和机制 | 第99-119页 |
第一节 兰州地区活动构造基本格架 | 第99-101页 |
第二节 马衔山北缘断裂带的新活动特征 | 第101-106页 |
第三节 庄浪河断裂带的新构造变形与地震活动 | 第106-111页 |
第四节 兰州地区活动构造的变形特征和机制 | 第111-113页 |
第五节 兰州盆地晚新生代最强烈构造变形的时代探讨 | 第113-118页 |
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八章 北祁连山山前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 第119-128页 |
第一节 酒西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 第119-124页 |
第二节 酒东盆地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 | 第124-127页 |
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九章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时空演化 | 第128-150页 |
第一节 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特征 | 第128-131页 |
第二节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与时空演化 | 第131-145页 |
第三节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机制 | 第145-149页 |
小结 | 第149-150页 |
第十章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活动构造的几何图像与运动特征 | 第150-159页 |
第一节 青藏高原东北缘活动构造的几何图像及边界断裂带特征 | 第150-152页 |
第二节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活动构造的转换关系 | 第152-154页 |
第三节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活动构造的运动特征和变形机制 | 第154-158页 |
小结 | 第158-159页 |
第十一章 结论及问题讨论 | 第159-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1页 |
致谢 | 第171-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172-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