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本“世界工厂”的发展及其经验与启示
一、 日本“世界工厂”的发展 | 第1-17页 |
(一) 二战之前的工业化 | 第9-10页 |
1 工业化历程 | 第9-10页 |
2 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地位的变化 | 第10页 |
(二) 战后日本的工业化历程 | 第10-14页 |
1 恢复生产(1945-1955年) | 第11-12页 |
2 重化学工业化(1955-1974年) | 第12-13页 |
3 技术立国(1975-1990年) | 第13-14页 |
(三) 日本“世界工厂”最终形成及其标志 | 第14-17页 |
1 总量标志 | 第15页 |
2 产业优势 | 第15-16页 |
3 工业企业 | 第16页 |
4 科技能力 | 第16-17页 |
二、 日本迅速发展为“世界工厂”的原因分析 | 第17-30页 |
(一) 日本“世界工厂”发展的初始条件 | 第17-18页 |
1 国内条件 | 第17页 |
2 国际环境 | 第17-18页 |
(二) 日本“世界工厂”的发展战略 | 第18-23页 |
1 重化学工业化战略 | 第18-21页 |
2 加工贸易立国战略 | 第21-23页 |
3 加工贸易立国战略与重化学工业化战略的关系 | 第23页 |
(三) 日本“世界工厂”的产业政策 | 第23-25页 |
(四) 日本成为“世界工厂”的关键 | 第25-30页 |
1 技术引进与研究开发 | 第25-27页 |
2 生产方式革命 | 第27-28页 |
3 日本式经营 | 第28-30页 |
三、 “世界工厂”的国际比较和日本的经验 | 第30-39页 |
(一) “世界工厂”的含义 | 第30页 |
(二) 历史上的“世界工厂” | 第30-33页 |
1 英国“世界工厂” | 第30-31页 |
2 美国“世界工厂” | 第31-32页 |
3 德国“世界工厂” | 第32-33页 |
(三) “世界工厂”形成的共同特征和基本规律 | 第33-35页 |
1 以自立为目标的赶超战略 | 第33-34页 |
2 产业技术革命 | 第34页 |
3 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 | 第34-35页 |
4 确立支柱工业 | 第35页 |
(四) 日本“世界工厂”的经验 | 第35-39页 |
1 经济发展战略 | 第35-36页 |
2 产业政策 | 第36页 |
3 技术革命 | 第36-37页 |
4 生产方式、经营管理变革 | 第37页 |
5 支柱工业 | 第37-39页 |
四、 中国“世界工厂” | 第39-45页 |
(一) 90年代以来中国工业的发展 | 第39-40页 |
(二) 中国与“世界工厂”的距离 | 第40-41页 |
(三)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环境和条件 | 第41-42页 |
(四) 中国“世界工厂”的发展道路 | 第42-43页 |
1 引进工业化与自身工业化相结合 | 第42页 |
2 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 | 第42-43页 |
3 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结合 | 第43页 |
(五) 中国“世界工厂”的对策 | 第43-45页 |
1 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 | 第43-44页 |
2 加大技术革新力度 | 第44页 |
3 加快企业经营理念的变革 | 第44页 |
4 促进企业分工的发展 | 第44页 |
5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 | 第44-45页 |
五、 总结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