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前言 | 第1-12页 |
1 研究意义、动态与内容 | 第12-24页 |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海床对波浪响应的研究状况与发展方向 | 第12-22页 |
·海床模型 | 第12-15页 |
·海底面上的波浪压力计算模型 | 第15-17页 |
·海床对线性波的响应 | 第17-20页 |
·海床对波浪响应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 第20-22页 |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研究区选择 | 第22页 |
·现场测试 | 第22-23页 |
·室内实验 | 第23页 |
·数学模型建立及机制分析 | 第23-24页 |
2 开展的现场与室内试验 | 第24-45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24-41页 |
·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形成演化 | 第24-27页 |
·黄河三角洲潮滩形貌特征 | 第27-28页 |
·黄河水下三角洲的沉积序列 | 第28-31页 |
·研究区所在刁口叶瓣地质特征 | 第31-35页 |
·研究区所在的刁口叶瓣水动力特征 | 第35-38页 |
·典型研究区的场地特征 | 第38-41页 |
·现场开展的工作 | 第41-43页 |
·水动力测量 | 第41页 |
·轻型静力触探 | 第41-43页 |
·钻探 | 第43页 |
·表层取样 | 第43页 |
·室内开展的实验 | 第43-45页 |
·常规土工试验 | 第43-44页 |
·扫描电镜实验 | 第44-45页 |
3 试验资料处理分析 | 第45-57页 |
·土工试验资料分析 | 第45-46页 |
·水动力测量资料分析 | 第46页 |
·轻型静力触探结果分析 | 第46-55页 |
·道路南北两侧表层沉积物强度时空变化分析 | 第46-48页 |
·道路南北两侧沉积物强度的成层性分析 | 第48-52页 |
·沿道路南北两侧长剖面线沉积物强度变化 | 第52-55页 |
·扫描电镜实验资料分析 | 第55-57页 |
4 海床对波浪响应数值模型 | 第57-72页 |
·波浪场模型 | 第57-59页 |
·海床模型 | 第59-65页 |
·平面应力的平衡方程 | 第59-60页 |
·土的本构关系 | 第60-61页 |
·孔隙流体的平衡方程 | 第61-64页 |
·边界条件 | 第64-65页 |
·基本方程的解 | 第65-66页 |
·有关参数的确定 | 第66-72页 |
·波浪参数的选取 | 第66-67页 |
·海床介质参数选取 | 第67-72页 |
5 海床对波浪响应影响因素数值模拟 | 第72-90页 |
·海床对波浪响应数值模拟 | 第72-73页 |
·波浪参数对海床响应影响数值模拟 | 第73-81页 |
·波高变化对海床响应的影响 | 第73-75页 |
·波长变化对海床响应的影响 | 第75-77页 |
·波浪周期变化对海床响应的影响 | 第77-78页 |
·波浪参数变化对海床响应的综合影响 | 第78-81页 |
·海床介质参数变化对海床响应的影响 | 第81-90页 |
·孔隙流体的压缩率对海床响应的影响 | 第81-82页 |
·土的剪切模量变化对海床的响应 | 第82-84页 |
·土的泊松比变化对海床响应的影响 | 第84-86页 |
·土的渗透系数变化对海床响应的影响 | 第86-87页 |
·土的孔隙率变化对海床响应的影响 | 第87-90页 |
6 黄河口沉积物强度非均匀化数值模拟 | 第90-103页 |
·土体破坏导致的沉积物强度非均匀化 | 第90-97页 |
·土体剪切破坏判据 | 第90-92页 |
·土体液化破坏判据 | 第92-94页 |
·极端海况下黄河口沉积物破坏判别 | 第94-96页 |
·瞬时液化导致海床成分非均匀化 | 第96-97页 |
·局部破坏土体导致海床非均匀化 | 第97页 |
·波致应力场与位移场导致沉积物非均匀化 | 第97-101页 |
·海床中应力场与位移场计算 | 第97-101页 |
·海床中应力场与位移场分布导致强度非均匀化分析 | 第101页 |
·初始非均匀海床进一步非均匀化数值模拟 | 第101-103页 |
7 结论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论文附件 | 第108-117页 |
附件一:土工试验成果表 | 第108-109页 |
附件二:各样品的粒度分布计算结果 | 第109-110页 |
附件三: 波浪(T=8s)引起的无量纲位移、应力和孔压随土层深度变化统计表 | 第110-112页 |
附件四: 海床对不同海况下波浪响应的数据统计表 | 第112-113页 |
附件五: 剪切模量的变化导致海床响应变化统计表 | 第113-115页 |
附件六: 泊松比变化对海床响应影响统计表 | 第115-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