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胃清中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 引言 | 第1-15页 |
| 临床研究 | 第15-23页 |
| 1.临床资料 | 第15-18页 |
| ·病例来源 | 第15页 |
| ·病例选择 | 第15-18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5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5-17页 |
| ·诊断说明 | 第17页 |
| ·纳入标准 | 第17页 |
| ·排除标准 | 第17-18页 |
| 2.病例概况 | 第18页 |
| ·性别、年龄及病程情况 | 第18页 |
| ·诱发原因 | 第18页 |
| 3.观察指标及方法 | 第18-19页 |
| ·试验方法 | 第18-19页 |
| ·方药组成 | 第18页 |
| ·辨证加减 | 第18页 |
| ·煎服方法 | 第18-19页 |
| ·阳性对照组用药名称及方法 | 第19页 |
| ·观察项目和方法 | 第19页 |
| ·症状体征观察 | 第19页 |
| ·胃镜、病理、H.pylori观察 | 第19页 |
| ·安全性观察 | 第19页 |
| 4.疗效评定标准 | 第19-20页 |
| 5.统计方法 | 第20页 |
| 6.研究结果 | 第20-23页 |
| ·综合疗效 | 第20页 |
| ·治疗前后对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影响 | 第20-21页 |
| ·舌脉象改善情况 | 第21页 |
| ·胃镜象、病理情况 | 第21页 |
| ·抗H.pylori感染的疗效观察 | 第21页 |
| ·安全性观测 | 第21-23页 |
| 实验研究 | 第23-27页 |
| 1.实验材料 | 第23页 |
| ·实验动物 | 第23页 |
| ·药物及主要试剂 | 第23页 |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3页 |
| 2.实验方法与结果 | 第23-27页 |
| ·抗醋酸扭体镇痛实验 | 第23-24页 |
| ·抗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 | 第24页 |
| ·小鼠胃排空实验 | 第24-25页 |
| ·大鼠胃粘膜环核苷酸含量测定 | 第25-26页 |
| ·大鼠胃病理组织学检查 | 第26-27页 |
| 讨论 | 第27-39页 |
| 1.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认识 | 第27-29页 |
| ·病名溯源及沿革 | 第27-28页 |
| ·胃脘痛的临床表现 | 第28页 |
| ·胃脘痛的病因病机 | 第28-29页 |
| ·外感内伤因素 | 第28-29页 |
| ·病理变化机制 | 第29页 |
| 2.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机学说 | 第29-32页 |
| ·脾胃虚弱,正气不足 | 第29-30页 |
| ·湿热中阻,升降失职 | 第30-32页 |
| ·湿热外侵,困阻中州 | 第31页 |
| ·饮食不节,湿热内生 | 第31-32页 |
| ·情志不遂,肝胃不和 | 第32页 |
| 3.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法分析 | 第32-34页 |
| ·补虚健脾,行气化滞 | 第33页 |
| ·祛湿清中,化瘀通胃 | 第33-34页 |
| 4.和胃清中汤组方分析 | 第34-36页 |
| 5.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第36-37页 |
| 6.实验研究结果分析 | 第37-39页 |
| ·抗炎、镇痛作用 | 第37页 |
| ·对胃排空运动的促进作用 | 第37页 |
| ·对胃粘膜环核苷酸含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 ·大鼠胃病理组织学改变 | 第38-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42-44页 |
| 附图 | 第44-49页 |
| 致谢 | 第49页 |